疫后工控行业展望

来源:陈江宁博士

点击:4864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制造业 工业 智能制造

    没有人会想到新冠病毒自一月开始绵延至全球,对于工业生产和供应链带来巨大的冲击, 世界市场也为此熔断数次, 工控的上市公司股价腰斩者多数。我们面临最大的危机的同时同样的机遇也呈现在面前,在不同方案的选择,克服眼前的困难的同时也要问问自己我们工控行业的人未来的路在哪里?风暴过后, 大多数会活下来, 而且会生活在更加美好的世界。

    为应对危机,从各国政府、各个机构、各个企业均采取紧急措施,而这些紧急措施或将成为我们生活和公司运营的一个部分,加快了公司管理和决策的进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每家公司都是白鼠,例如原来的远程会议和办公成为常规,给企业带来不仅是方式的变化而且思维和管理流程也会改变,这么大的在线场景的推动将不仅仅是上网展示而是对于人自身、企业自身的再造。在危机中我们工控行业的同仁面临两个重要的选择:第一如何应对未来无人化少人化需求、大数据信息管控的大幅度提升,第二如何在本地化和全球化之间平衡。第一涉及到对于行业解决方案的深刻理解以及信息安全及伦理的问题, 第二则是工控行业大部分的元器件是国外提供的,如何本地化研发和全球供应链的协同。

    经过过去40年工控行业从打开国门到野蛮式的增长再到精细作业再到中国本土10年多前的义无反顾的加入红海市场,工控行业的确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为市场化的行业之一,而从事工控行业的人确实从思维上最为工具化和流程化的。国外的大型工控公司在过去的几年的业绩表现不是特别理想, 虽然数字化、智能化带来股价的提升但在过去的2-3年间已经热点殆尽, 需要新的力量的驱动从而带来管理层的巨大变革, 相信技术和研发一定会替代财务数据而引领公司的发展。而这次危机的暂停键会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变革的力量,如果产业内循环成为必然则国内的工控企业同样会加速自身的迭代。

    工控行业两个特点, 第一基本上是国外大型工控公司占据市场头部,无论是硬件或是软件,在极个别的产品如电气开关、电机等国内占据一定的优势,第二工控产品到达终端市场需要通过渠道(分销和集成)和服务(调试、解决方案等)来完成收入和项目的确认。工控行业从软硬件角度涉及目前的智能制造、工业4.0以及工业互联网,包含伺服、变频、PLC、HMI、DCS、工业交换机、传感器, 工业软件,以及新出现的工业App及工业互联网平台。2019年工控行业据不完全口径为1600-1800亿规模, 同比下滑1%;预测2020年乐观估计在2-5%的增幅。这个取决于政策的驱动、企业的投入和工控行业自身的努力。2020Q1 下滑15%-30%,从三月份看到多数企业的订单回暖而收入拖后腿, 原因大概率是复工困难和物流不通畅的原因, 但订单增加原因在春节后一般会提升而危机有可能带来自动化、无人化需求增加,例如口罩机的大规模需求。

    国家政策无论从财政、税收、产业扶持以及提高赤字红线和发地方债目的都是推动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危机后的短期拉动到中长期的驱动效应, 这一点无容置疑。从重要的工控行业下游细分市场来看分成两个维度, 一个是到市场的维度分为直销、分销、系统集成和OEM,这里从目前的数据来看OEM应该开始复苏和增长,而分销和系统集成依旧处于爬坡阶段,国内工控行业在直销方向上有较大的优势随着疫情的好转应该有较大的发力。另外一个维度是从细分产品,个人觉得硬件产品特别是PLC、HMI、工业交换机、变频等会有大幅度的增长而工业软件相比较去年会出现正向趋势。另外如果工业互联网不参水分的话应该有大幅度的增长。预测在三季度或正向翻转到四季度应该是大幅度的增长为全年带来2-5%的增幅成为大概率。

    从流程和离散行业的角度来看,其实在此疫情中可以看的比较明显,大规模流程行业由于行业规范、安全和连续生产的要求, 本身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长雇佣技术员工占大多数,从而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较小;而且一般这样的企业管理和系统化较好带来的抗风险意识更强(例如宝武集团武汉公司在疫情期间没有一例感染就是明证), 同样其紧急预案和物流系统在短期的抗冲击能力强, 在未来中长期的项目、技改中会更加关注无人化、少人化和安全运营,特别是工序间、上下游、物流优化、能源平衡等方向。对于离散行业可以区分为大规模离散行业应该其抗风险能力较强但如果是服务于消费端市场则受疫情甚至未来的全球化疫情阻隔影响较大, 需要产业政策和改变营销模式。而中小型离散企业由于本身业务链条和管理模式的模糊,其物流链条本身就不稳定,员工不固定或者技术含量不高其实容易受到任何危机的冲击,特别是两头在外的外贸加工和服务贸易类,特别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

    谈到疫情对于工控行业中长期的影响,个人是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疫情本身对于中国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从线下到线上的深度融合,从企业端的IT层面上战略和风险紧急状态管控、远程办公、远程运维、物流远程监管等有大幅度的需求,从OT层面上无人化少人化、无人巡检、安全管理等会需求旺盛;这些会给工控行业带来业务机会和市场容量。建议工控行业的企业需要关注两端:底层的数据采集自动化、人机互动产品以及上层的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增值分析。特别是基于公共卫生治理的大数据监控系统的开发和数据采集端设备的开发在未来会有1000亿规模的市场,但这里的数据安全和伦理问题需要在法律层面上解决特别是政府、平台企业在使用数据的授权和监管问题。而对于工业软件应该会有大的发展特别式疫情中的协同问题, 在PLM端会出现增值特别看到国内原来不用的开始有需求和想法, 如何引导需要工控企业提出新的方法。对于工业APP会有大的机会窗口,但需要考虑第一工业APP未来会是一个产品端的门类,第二工业APP在可视化端以及人机交互端是有价值取向的第三工业APP可以提高效率和少人化能力,第四工业APP的低代码开发能力第五工业APP的标准建设第六工业APP未来的业务模式。

    随着新基建的投入、国家政策的驱动带动企业在技改、新项目上加速加大投入,但形成可以复制具有商业前景的场景确实非常难的事,特别是工业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其实从前些年那些工业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已经看出端倪,工业是需要沉淀、工控需要集成和服务、场景需要研发和创新而这恰恰是那些公司所无法做的, 相信危机带来的是理性的思考和真正的工匠,从而使得这次经济刺激不仅在速度上而且在质量上有大幅度的提升。这次疫情带来有几个趋势供大家参考:第一中国提早控制疫情,使得世界产业链事实上向中国转移因为资本需要的是流动性和安全性,第二从口罩机的例子可以看出未来区域化产业链会成为趋势,第三基于公共卫生治理的大数据和数据采集监控平台会成为未来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第四工控行业的OEM业务、系统集成业务由于企业自动化、无人化改造、智能制造等方向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第五、对于5G、AI、大数据的场景建设会成为共识,基建投资会在2020年后半段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比较2019同期,第六、关于远程办公似乎是趋势但关于远程办公其实不是会议软件或平台的问题, 目前这样的平台和系统非常多但效率不高, 原因是互动性和协同性不好, 通讯效率和效果影响大,人员容易受当地环境和背景影响和干扰。从三个方面分析入手:厘清会议目的是决策型还是沟通型,第二是互动性还是宣贯性, 第三各方信息共享还是纯口头交流。目前的会议系统其实把这些混杂一起, 建议:1.开发场景沁入式人-机-人互动性的便携式终端 2. 通讯信号优化和“堆栈”模式沟通内容保持, 3. 基于NLP的自动会议记录及会议资料交付,最后要解决开会的入口和参加人员的会前确认的传统方法。

    工控行业是老的行业也是新型的行业, 有过往的100年的电机也有基于AI、大数据等的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是幸运的在其中, 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思维架构上建立基础设施层、平台层、数据增值层的概念, 这三个维度相互作用,改变原来的分层式的结构,而是相互融合, 没有任何一个平台可以包打天下, 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不同适用范围, 应该式标准化的工具+场景+行业数据增值。

    对于工控行业的建议第一要有战略定力, 工控市场足够大, 现在所谓的智能制造、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不过是工控3.0版,第二在细分行业通过系统集成和数据增值可以形成行业壁垒和客户长久的粘性,第三结合应用端大力开发工业App和流程可视化工具是可以成为工控行业的增长点第四工控行业的人才培养和管理者的愿景加强是中国工控行业在这种不断迭代中成长的关键, 最后也希望金融机构能多多关注多多引导资本推动国内工控公司的成长和资源协同。

    相信疫情改变了许多,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理性和积极向上的信心,大的趋势需要不断的试错、调整、突破、迭代, 接受现实的挑战这个不是简单的商业逻辑而是考虑社会层面的投射,疫情带来的不仅仅是抗体而是我们工控人面对新时代的动力和愿景。

    简介

    陈江宁博士:

    西门子数字化转型官,西门子宝武工业4.0项目总监(中德政府合作项目)

    从咨询、研发、创新到实践落地,形成合适的商业模式和可复制的技术场景       

    中国两化融合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国智能制造国家标准总体工作组专家
    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专家

    中德数字化转型,中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专家组成员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

    (审核编辑: 智汇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