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进入蓝海时代,产业化依然寥寥无几

来源:智汇工业

点击:4521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手术机器人

    目前在在国内,已经有天智航、柏惠维康、威高集团、赛诺微和复星集团等多家企业涉入其中。面对一片手术机器人行业的蓝海,各家企业打法不尽相同,整个行业也呈现出百花齐放之状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发展速度很快,手术机器人行业依旧属于一个新兴行业,也面临诸多显而易见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考验着国内无数的从业者们。



    手术机器人能做什么?


    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源于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一则数字可以证明我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地位,2018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8.4亿美元,2019年达到2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3.1%,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水平已经快速提升,相关技术可比肩欧美,发展速度也快于其他国家。


    在医疗领域,机器人也已得了到推广应用。例如手术机器人便克服了传统外科手术精准度差、手术时间长、医生疲劳和缺乏三维精度视野等问题,给病人带来了更好的临床转归,并且大大缩短了医生对于复杂手术的学习曲线。


    和其他行业一样,我国的手术机器人行业也启蒙于外资企业。在2006年外资巨头达芬奇机器人进入中国后,便长期垄断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直到2018年开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第一批专利保护陆续到期,庞大的市场面临新的契机,我国才迎来了更多的自主研发创新创业者,众多医药巨头也纷纷涌入,那么手术机器人到底能给手术带来什么优势呢?


    华志微创创始人王荣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作为医生的第三只手,手术机器人的出现解放了医生双手,也帮助医生触及到人体本身无法实现的精细程度。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朱晒红教授表示,在传统手术中,外科医生站着做几个小时手术都是常事,手术机器人投产后,医生可以坐在操作台上做手术,降低术者疲劳程度,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此外,他还表示,医生可以借助高速宽带技术与其他有数字接口的设备对接,远距离控制手术机器人,实现远程手术,这就是手术机器人有别于传统手术的优势所在。


    在企业方面,除天智航之外,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还有柏惠维康、威高集团和赛诺微等企业,其中柏惠维康此前推出的“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Remebot)为我国首个正式获批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填补了国内该项领域的空白。公司于2018年获得联创资本独家1.3亿元C轮投资,用于新型手术机器人的研发。


    柏惠维康首席运营官聂智告诉健康界,“睿米”首款手术机器人产品上市以来,已陆续在全国56家知名三甲医院开展临床手术,其中在天坛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武汉同济医院等12家知名医院成功开展精度要求极高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这充分体现出科技的优势。


    威高集团也不甘示弱。该集团负责人对健康界表示,目前,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与天津大学、威高集团等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定型设计与产品化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首个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


    据了解,目前湘雅三医院已用该技术完成各类手术160余例,90%以上为四级手术,包括远端胃癌根治,肺外叶切除术等复杂手术。


    外资专利保护拦路虎


    目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手术机器人生产企业为外资的达芬奇机器人,达芬奇机器人的技术脱胎于斯坦福研究院。1995年,直觉外科公司创始人Frederic Moll购买了达芬奇机器人的知识产权,并在1996年推出第一代达芬奇机器人。


    截至2019年,达芬奇机器人全球安装量达到5582台。其中2019年新增596台,同比增长11.95%。达芬奇机器人每年完成手术量也是连年递增。目前全球尚未有一家公司能取得如此高的销量来和“达芬奇”抗衡。


    达芬奇取得如此高销量的原因在于是专利保护。在美国专利局的数据库里,达芬奇手术系统拥有相关专利2000多项,包括多自由度手术机械臂、前端手术器械、三维立体视觉定位、人机交互等等,几乎覆盖了现有同类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所有技术保护点。


    根据美国法律,专利期限从授权日开始生效,有效期为20年。“达芬奇”所涉及的2000多项专利,最早一批申请于1997年,其它专利也将在这几年陆续到期。也就是说,时至今日,希望模仿“达芬奇”的公司才真正看到了希望。不过,20年的专利保护期,已经为“达芬奇”筑起了一条足够宽敞的护城河。


    “医疗器械行业和别的制造业还不太一样,它需要企业根据医疗机构的反馈,不断调整产品的最终形态。”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告诉健康界,过去20年,“达芬奇”陆续更新了6代产品,每一次迭代的背后,都是大量专家总结出的临床案例和实操经验,这才是它最厉害的资源。


    不过这种现象也正在得到改变,从2018年开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第一批专利保护就开始陆续到期,这个市值千亿的市场就涌入了众多觊觎已久的冒险者,其中就包括许多中国的玩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术机器人未来存在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及巨大的利润。不过就目前而言,国内相关企业要想分得达芬奇机器人专利到期之后的一杯羹,但是仍然面临国外同样有次想法的同行间的争抢,这也是不可回避的。


    实现产业化寥寥无几


    据普华永道与ROBO医疗联合发布的《全球手术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医疗机器人市场主要参与者依然是美国企业。根据健康界不完全统计,目前手术机器人相关的公司有36家,虽然近两年不少创业者开始探索这一领域,但目前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仍然处于早期阶段。


    国产手术机器人难以产业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格居高不下。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例,其设备本身价格上千万元,只有少数顶级医院具有购买能力;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价格,据相关媒体报道,一般需要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加3万元,这其中包括开机费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实际耗材费,构成了达芬奇手术的基本价格体系,对于患者也是不小的负担。


    聂智也曾表明,柏惠维康机器人虽然现在进入了30多家三甲医院,但整体的普及率依旧不高。其原因除了研发技术的高门槛所造成的供给不足外,手术机器人的“天价”也造成医院和患者等需求端难以消费。


    聂智告诉健康界,国产手术机器人设备本身相对具有价格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性能的下降。不过,目前,无论是主从操作的达芬奇机器人还是自主定位“睿米”机器人,其辅助的手术都尚未进入医保支付目录,相对于传统手术,患者端是会支付较高的手术费,这也是限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未来如何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聂智认为,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已经相信,机器发挥擅长与人类并肩作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此情况下,只要产品能够提高医生的学术水平、手术效率,加快医院病床的周转率,那么,医院的购买积极性不成问题。不过,医疗是一个强监管的体系,光靠企业的商业行为难以推动,国家政策的扶植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资本热钱下仍需保持冷静


    毫无疑问,机器人的时代正日益临近,医疗机器人正改变着医疗行业。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资本涌入医疗机器人产业,并助推医疗机器人快速发展,不过值得甄别的是,资本的热钱进入之后,也将会呈现各种良莠不齐的现象。


    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就曾表示,从技术角度来看,机器人关键核心领域依旧是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必须挣脱关键技术的桎梏,同时结合医疗行业的市场特性,研发出本土医疗机器人的成熟产品以抗衡国外品牌的来势汹汹。


    杨广中认为,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未来医疗机器人的发展须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将集中优势和科研资源主攻突破点,细化现有机器人产业研究方向才能有助于本土医疗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和生存。


    事实上,在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发展中,包括聂智在内的先行者们一面在创新,一面也担心着后来者的仿制加速。


    不过,聂智也向健康界表示:创新失败的风险总比成功的机率更高,尽管有知识产权,但抄袭的成本还是太低。包括机器人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等,这些流程一旦稳定规范起来,仿制者们就能以极低的成本和极少的时间进行模仿。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对创新的保护还任重而道远。

    (审核编辑: 智汇婷婷)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