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们为何暂缓入局VR?任正非的讲话披露真实原因

来源:互联网

点击:1346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虚拟现实 VR 风投 任正非

    入局VR的巨头们姿态各有不同,有孤注一掷型的,有真扎实干型的,也有驻足观望型的。而国内外的VR产业的发展有一点小小的不同,国外巨头们投资步伐势不可挡,大量的美金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流入到VR领域之中。 

     Facebook去年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虚拟现实设备制造商Oculus、谷歌5亿美金入股Magic leap都创造了VR领域的投资记录。反观国内,投资VR最为积极的却是一些小厂商,巨头们的脚步姗姗来迟,大部分处于观望阶段,这和整个行业的喧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观望中的他们 

    观看上图可以发现,外国的巨头们涉足VR大致有三种方式,其一是收购,其二是注资,其三是建立公司。小报君发现外国巨头们投资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收购,对象是VR领域的垂直企业,这些公司往往在某个单一领域的有着自己的核心技术,软件和硬件的生产是其次,最后才是财富注资。 

    相比之下,国内的VR事业现在主要由资本的力量主导,从事一些硬件的开发。而巨头们则大致呈现观望态度,如小米、华为这样的硬件公司只推出了低端的非一体化头盔,在技术水平和产品体验上大大落后于一体化头盔;腾讯、阿里巴巴构建产业联盟,公布开发者支持计划,百度则上线VR社区,这些合作有两大特征,一个是外部合作而非内部孵化,另一个是没有大量的资本注入。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上,整个VR产业的形式是顶层的公司表态支持,但是并没有真正的采取行动,中小公司积极开拓,却得不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整个行业处在一个观望期,硬件公司期待技术的突破,而平台的提供者则盼望着成熟模式的诞生。 

    巨头们的野望 

    为何巨头对VR望而却步,任正非在某次讲话中的信息披露出冰山一角。任正非谈到“智能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流量的问题,流量大的问题可能解决,但是时延不可能解决......时延是一定存在的,可能是最困难的一个问题。VR需要低时延,我们还做不到,也许以后会有一些科学鼎力新发明,但是现在还没有。所以,我们要理性认识VR/AR的产业发展规律,保持战略耐心。VR/AR的发展速度太快,就会出现泡沫。” 

    由此我们可以揣摩出技术公司的心态,尤其是以开发消费级别电子产品而著称的巨头们来说,产品的成熟度非常重要。如果技术有任何瑕疵,那么体验就是不完善的,产品推出后很有可能会失败。 

    就任正非的谈话来说,VR“延迟”(delay)是指从人的头部移动开始一直到头显设备(HMD)的光学信号映射到人眼上面全部的等待时间,延迟较大的时候会产生晕动症,自然造成使用时的不适,这在产品开发领域是完全不能接受;小米注重于构建生态,VR内容、分发平台、交互设备等多个要件的技术难关还未完全解决。 

    所以说华为和小米现阶段都没有推出一体机,只是推出最简单的手机+头盔的组合,严格意义上说只能是试水,将手机端的资源和VR做一个简单的结合,没有涉及到核心的技术研发领域,这应该是消费电子类巨头们观望的姿势。 

    至于BAT为代垄断巨头,评价它们对VR的态度其实很简单,就是看投资额。产业联盟、合作协议、开发计划云云通用都只是套路,因为这些协议都不具有实质性的约束力。阿里巴巴7.8亿美金入股Magic leap,其本质应该是资本运作。Magic leap曾获得谷歌5亿美金的投资,有了全球第一科技股票的背书,马云的投入自然多了一层保险,可是没有任何一家国内VR公司获得阿里过亿元的投资。 

    小报君预计,巨头们的观望期还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特殊的时期内,VR产业虽然也会持续不断的发展,但是离真正的爆发期还很远。至于何时真正的爆发,小报君认为应该是产品成熟时。


    (审核编辑: 智汇胡妮)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