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报告解读:十四五环保主要目标任务和今年预期目标

来源:智汇工业

点击:8523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两会 环保


      3月5日(星期五)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环保主要目标任务如期较好完成,“十四五”期间将在此基础上,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实现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目标。


      本文梳理报告中与生态环保重点相关的内容,对于产业的需要重点关注的点,E20研究院也做了概要总结。


      一、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去年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长江、黄河、海岸带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时处置一批重大金融风险隐患。


      2021年将继续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提出,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园区工业废水处置能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严禁洋垃圾入境。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


      E20研究院:“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水、固、气三大十条也陆续发布落地。去年,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1)2020年是“水十条”中要求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的时间节点,经过5年的治理,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基本完成目标。“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中依然提到了在“十四五”期间要“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可见而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并进一步开展县城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将是“十四五”的重要工作。


      2)2020年,作为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收官之年,成果显著,截至2020年底,我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为715万吨,同比减少41%,相比禁令颁布前的2016年下降约85%。从2021年1月1日起,将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禁止洋垃圾入境将成为我国制造业和产业升级的一个标志性节点。同时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推进下,将有力倒逼我国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与创新。而随着互联网购物生活习惯的发展,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将是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将在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亦是污染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补救式的土壤修复难度大、成本高、耗时长,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的检测、监测等手段将有效将污染防控手段前置,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及相关法规完善也将重点聚焦在源头防控。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及技术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仍需要政策的进一步鼓励,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基础。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已进入查漏补缺阶段,需要预留一定应急空间,在疫情的重大挑战下,凸显了医疗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全流程管理精细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


      二、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发展

      去年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十四五期间,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E20研究院:报告中多次提到“科技创新”,提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这将进一步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尤其是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


      2019年8月26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开展的2020年第一批北京市“专精特新”的活动中,一大批环保中小企业参与进来,并有多家环保企业入选。


      这也提示环保企业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创新实力等。但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需要破除“用工程化代替产业化、用产业化混淆市场化”的误区。通过技术创新、工程化应用实现批量化、标准化、集约化应用,目前我国很多水务、固废领域的科研项目,在工程化阶段就以为产业化了而停止,其实工程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要实现产业化还要经过资本化和市场化的过程。资本化即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实现资本对接;市场化是形成竞争机制,建立供需关系,从用户角度体会技术和服务。


      在此基础上,报告中也强调了,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智慧环保还将是产业重点探索和布局的方向。


      三、脱贫攻坚下,促进农村环境治理走向集中化,城乡环境一体化趋势强化

      去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粮食实现增产,生猪产能加快恢复,乡村建设稳步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十四五”期间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确保种源安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1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E20研究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深化,乡村公共服务和环境整治将迎来关键机遇期。


      1)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已经与乡村振兴及脱贫深度关联,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重点提到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其中包括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当前,农村环境整治面临着区域分散以及时间周期、财政支付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农村人口的转移和聚集,或将破解一部分环境治理的难题。


      2)无论是国家政策指引还是市场扩张需求,城乡供水一体化,以及供水服务下沉至乡镇、农村必将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发展趋势。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对此进行了重点关注,强调要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村区域住户分散、用水需求不明确、水价机制不完善以及水费回收率较低,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增加了对社会资本项目风险预判、管理能力的考验。一方面要对项目的支付风险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要对项目的可持续性进行测算,如管网的投资维护、全过程的运营成本、政府补贴等问题均需重点关注。


      3)环卫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从清扫保洁,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等各环节的全面升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生活垃圾的全流程管理,而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在农村更容易实现有机质还田,农业垃圾的处理处置需要从收集端加强管理,从而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四、区域环境治理市场空间将进一步释放

      十四五期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其中报告中重点提到,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E20研究院:区域协同发展是当前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将是“十四五”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已经开展了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治理、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粤港澳大湾区环境保护等区域协同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五、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十四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


      2021年将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其中强调,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E20研究院:1)延续并深化了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文)、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等对“混改”的要求,即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2)对于环保领域的国有企业来说,过去更多的是考核规模增长,从近几年开始,考核利润增长的比例逐渐上升。因此这类主体需要加强思考“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同市场上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快速谋求业务发展,积极布局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因为国有企业要接受国资委的考核,需通过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投资运营管理的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落地,可以预见,环保领域的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将更加频繁,混改重心将由“混”向“改”转变,尤其现在正处于“十四五”开局的规划期,这些都将对国企的战略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六、环保产业向绿色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E20研究院:报告中六次提到“绿色”,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今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将绿色、低碳、循环统一起来,提出,到2025年,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环保产业作为末端产业,在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中,环保产业如果仅停留在处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已经形成的污染物的层面上,其发展空间是极为有限的,在全新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中,环保产业要融合发展,要升级,环保产业要改造工业、改造农业、改造一二三产业,改造物流、改变消费,这些都是绿色产业服务的核心范畴,环保产业向绿色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七、碳排放多少将是衡量一个产业的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尺

      “十四五”期间,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E20研究院:中国“30•60”碳排放目标提出后,政府部门在落实中央指示精神上进展迅速,对“30•60”碳排放目标的分解落实,近期对耗能大户的节能改造要求会进一步强化。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目前,在降碳方面,对于工业耗能大户对能耗等约束性要求,环保行业还没有。尽管单个污水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减排量不大,但总量合计却很大。环保企业作为单体较难管理,当前模式对单体设施的减排的驱动力也严重不足,对其提出能源损耗和资源循环方面等约束性要求,来推动单个企业落实碳减排,最终实现市政环还需要中央有关部门联合起来,对行业制定统一的减排要求,保设施减排的整体最有解。


      碳排放多少将是衡量一个产业的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尺,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管理水平等方面必须遵循正确的价值方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优势。同时,碳减排纳入环保监管后,很可能对环保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环保企业一方面不要对当前减碳的收益有过高的期待而打乱自身现有商业竞争模式的运行,同时也要未雨绸缪,积极研究,尽早对未来其对行业可能带来的变化有所布局。

    (审核编辑: mon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