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地点:中国·北京
采访嘉宾: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
7月22日,以“探究未知,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21雁栖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论坛(SISF 2021)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院士为本次论坛致开幕辞。论坛期间,现场媒体记者有幸采访到谭久彬院士,共话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探讨精密测量技术现状,剖析高端装备制造挑战。
弘扬报国情怀,传承使命担当,恪守严谨的科学精神
中国著名光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先生生前对仪器领域非常关注。为了验证超级密集圆柱形状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中国计量院曾就此与德国联邦技术研究院进行过国家标准测量装置测试比对。“王老非常严谨,当德国方面3个月还没测出测量数据时,王老就多次让我到他家里去汇报仪器原理、比对测试方法等等细节。他逐一推敲,最终完成了比对测试。”谭久彬院士回忆道。
谭院士提到科学家精神有三层内涵:第一层是强烈的报国情怀,即“挑战尖端,一技报国”,认为这是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使命。第二层即使命担当,谭久彬院士表示:“我们这一代人要落实行动,赶超世界一流,把我们的国家建成仪器强国。”第三层即严谨的科学精神,需要千千万万名仪器工作者、仪器企业家们共同完成整个仪器强国所需要的能力建设、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布局。
历史上怀柔是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为中国“两弹一星”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如今怀柔定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学仪器及传感器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提升精密测量技术,突破高端装备“卡脖子”问题
谭久彬院士表示,我国装备制造业长期处于“一般精度制造”水平,尚未建成精密测量能力体系。现在“卡脖子”问题主要是都卡在高端装备这个地方。
高端装备最集中的表现就是“高精尖”,而高端装备的仪器原理十分复杂,包括光、机、电、控、声学、化学等等,它显示出的集中特征即:测量精度要特别高才能到精密级、超精密级。
如果不能提高超精密测量仪器领域的整体能力,那么就难以支撑高端装备制造。谭久彬院士认为,尽管我国能够实现超精密级测量仪器领域的个别环节,但是尚不具备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条路上仪器科技工作者还需要走很远。
凭借怀柔科学城的品牌优势,进一步吸引科学仪器核心资源集聚,为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助力,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提供坚实储备。谭久彬院士表示:怀柔科学城将在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扎根中国仪器科技事业,建设中国仪器强国
“专、精、特”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发展的特征之一。精密仪器领域技术复杂,难度极大,短时间内突破一个仪器的核心技术并不现实。
多种高精尖产业在怀柔集聚,生产和研发也将在怀柔实现结合。在国家政策利好支持下,怀柔区打造的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的主平台之一,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亦是我国四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布局和建设一大批科学装置,在六大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一批国之“重器”将在这里“向阳而生”。
仪器科技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行业工作者埋下头来,做好长期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要有‘一干就是一辈子’的精神!只有长期坚持,才能产生重大突破!谭久彬院士强调:“外国人能够做到的事,中国人一定能够做到,而且一定能做的更好!”
同时,谭久彬院士寄语广大仪器科技工作者:我们仪器人要一直秉承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与地方政府一同,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审核编辑: 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