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提出了一个新的奥运模式——实现“碳中和”

来源:智汇工业

点击:1922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 碳中和

    北京冬奥会已经圆满结束,但本届奥运会为打造“绿色奥运”而格外注重环保和节能所作出的努力仍令外界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在位于北京市西部的首钢滑雪跳台,是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的比赛场地。当初,跳台旁边的巨大烟囱式建筑,因为看起来像核电站而一度成为推特等社交平台上热烈讨论的话题。


      实际上,这里原本是冶金巨头首钢集团的一座钢铁厂,类似烟囱的建筑物其实是冷却塔。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厂之一,它曾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象征,在为治理空气污染而关闭后,被改造成为旅游景点和艺术展览场所。


      首钢跳台滑雪场是北京地区唯一新建的雪场,赛道长164米,最宽处34米,最高点60米。赛道设计采用大约1100个模块以“搭积木”方式进行建造,使得赛道曲面可以在48小时内发生改变,实现了单板滑雪大跳台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道的快速切换。人工降雪机配有智能控制系统,它可据天气条件决定用水量,与普通降雪机相比,能够节省20%的水。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跳台在冬奥结束后不会被拆除,将作为滑雪和滑草的永久场地向公众开放。钢铁厂旧址实现了从“火”到“雪”的升华,未来将担负起新的角色。


      高木美帆和其他日本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又称为“冰丝带”,这是因为建筑外观像22条环绕飘舞的“冰丝带”,这些“冰丝带”是由3360块曲面玻璃组成的照明带。轻、薄、灵活的建筑材料的使用,使屋顶重量减至传统屋顶的四分之一,大大降低了施工阶段的碳排放。


      速度滑冰是一项以0.01秒为单位衡量速度的运动,即使是冰面硬度的细微差别都会对运动员成绩产生影响。国家速滑馆采用天然二氧化碳制冷新技术制成冰面,冰面温差始终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为运动员创造了良好的比赛环境,使前者能够在同等条件下的“最快的冰”上进行竞争。由于本届冬奥利用二氧化碳制冰,碳排放量几乎降至零,每年可节省约200万千瓦时的电力。


      北京冬奥会将“绿色奥运”的理念贯彻于从申办到举办的全过程之中,赛事电力来源仅限于风能、水能和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能源。场馆和配套设施使用的绿色电力,来自于张家口装机容量1400万千瓦的风电场。整个冬奥期间,85%的车辆使用电力或氢气。北京冬奥会由此提出了一个新的奥运模式——实现“碳中和”。

    (审核编辑: D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