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高小榕:做好脑机接口科普工作,重视技术创新也要注重科普宣传

来源:智汇工业原创

点击:1934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清华大学教授高小榕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

    采访地点: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

    采访嘉宾:清华大学教授·高小榕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智汇工业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清华大学教授高小榕。结合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高教授阐释了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史、国内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大会期间开展的脑接口比赛进行了点评。

     

    从科幻到现实,医学需求与AI驱动共同推进脑机接口技术向前发展

    科幻往往超前于现实,但却能够为现实的发展提供无穷的想象。

    曾经被质疑是否科学的脑机接口技术如今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其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作科幻期,人们只能在想象中畅想计算机和大脑的关系;第二个阶段是科学论证期,20世纪初研究者们开始对该项技术进行分析论证;第三个阶段即为发展期,以2010年由中国国家基金委举办第一届中国脑机接口技术赛为标志,证明脑机接口技术是科学的,于是人们便开始着手进入研究,大力发展该项技术。

    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源于医学需求。例如霍金这样患有渐冻症的人,身体虽然无法如常人一样运动,但大脑非常灵活,这项技术就能够帮助这样的群体克服肢体困难,将其生活水平提升到正常人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驱动力量,高教授将之称为“AI驱动力”。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能够将正常人的水平提升到“超人”水平,实现人机合作。

     

    脑机接口体验馆、脑机接口大赛,技术赋能产业,技术走进现实

    技术的意义在于应用,科学实验室成果赋能产业将有助于解决技术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我国江苏产业技术研究员脑机融合智能研究所所长介绍,目前国内首家沉浸式脑机接口应用体验馆已于今年7月落地苏州。为了让晦涩难懂的脑机接口科研实验被更多人了解,尤其是为了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普推广,脑机接口应用体验馆举办了许多沉浸式的趣味活动。

    以“脑控万物”为口号,体验馆举办了诸如脑控赛车、生物反馈等有趣活动。同时,在体验馆内还能够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实现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例如屏幕交互,用大脑控制灯开关或者定义屏幕上出现的图案,十分有趣。高教授表示:“在体验馆里,即便是没有脚没有手,只有大脑的人也可以搞定99%的事情。”

    在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脑机接口赛事项目上,比赛分为技术赛道和赛手赛道两个方面。高教授认为,脑机接口赛是脑神经赛,一个赛算法,一个赛脑袋,比赛每年都会从中国选手中出现“世界最强大脑”,他们虽然天生可能带有手、脚或眼盲的问题,但跟机器交流时却特别流畅。

     

    关注技术与伦理,中国脑机接口技术居领先地位

    国内的脑机接口技术目前分成两条完全不同的技术实现路线,一种采用无创的办法,类似到医院体检过程中戴上防护帽做心电图、脑电图等身体检查;另一种是有创的办法,即将电极直接塞到大脑里,实现人脑与机器的交互。

    高教授表示,“目前很多人以为脑机接口就是在脑后插根管,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只有极少数情况下会在脑后插管,那是美国的方法。中国和欧洲国家遵从伦理先行,主要以无创为主。”

    中国在无创脑机接口技术方面具有领先地位,在文献和技术方面都已经具备自研成果,但未来仍需克服芯片生产瓶颈,提高芯片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在脑机接口自主生产的道路上仍需继续前行。

    (审核编辑: 智汇lucy)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