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小企业减碳的难点和痛点,科技会产生怎样的助力?平台和大企业如何带动、帮助中小企业减碳?针对以上问题,10月14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共同举办科技助力中小企业减碳沙龙。在沙龙上,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经济部副主任黄德生表示,现在中小企业在减碳方面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也面临不少机遇。
黄德生表示,当前中小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第一,在资金方面,相比大型央企国企,中小企业在减碳方面可获得相关的贷款、投融资等相对困难。第二,在政策方面,很多中小企业往往注重短期的经济利润,对减污降碳相关政策措施的认识和了解仍不是很充分,中小企业绿色转型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宣传、引导和支持。第三,在技术方面,虽然在一些细分行业的技术方面,中小企业还是有“小而专”的优势,但中小企业总体上不如大企业,特别是在节能降碳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中小企业无论是研发资金投入还是专业技术人才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第四,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减碳的获益问题,通过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升级,能够降低碳排放,但如何能够通过减碳获得利润,让减碳能够可持续,这就涉及未来碳减排相关市场机制的完善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碳资产管理。
所以,无论是从资金、政策、技术,还是碳资产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小企业减碳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关注,在政策上给予更多宣传、引导和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能力,有效防范应对转型升级的风险。
黄德生认为,科技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对减污降碳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应用,短期而言都是一个成本,可能投入还比较大,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考虑到今后绿色低碳发展的大方向和政策形势要求,提前发力、占领先机对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升都是非常有益的。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既要在政策上加强鼓励引导,也要在技术上积极帮扶支持。
科技手段对中小企业减碳来说,也需要综合权衡考虑。一方面,数字化、信息化这些科技手段对中小企业的生产过程、运营过程,往往需要增加一些成本投入,甚至本身也会增加一些新的能耗和排放。但另一方面,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手段,确实能够优化原来的生产和管理等诸多环节,带来可观的节能降耗,从而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如何让中小企业更好地把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生产、产品、服务对象的优化当中?黄德生表示,中小企业可能更多还是要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政策动向,平衡好短期效益和长远规划,聚焦前沿科技的创新应用,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企业减污降碳的效能,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同时,黄德生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需要在数字化、信息化、大数据应用于绿色低碳发展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对中小企业加强指导,给予更多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专业的技术帮扶,推动中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确保中小企业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审核编辑: D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