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 2022 | 寻求汽车自动驾驶安全解决方案 打造世界级技术交流平台

来源:智汇工业

点击:22184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自动驾驶



    8月30-31日,第四届世界智能安全大会(ISC 2022)在北京和线上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主办、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Automotive Innovation》、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汽车振动噪声与安全控制综合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

    为寻求汽车自动驾驶安全解决方案,打造世界级技术交流平台,ISC 2022围绕人工智能、预期功能安全&测试评价、信息安全、人因安全和智能防护5大主题展开,各国专家学者围绕智能安全话题展开主题演讲。

    本次大会邀请了50+重磅报告,线下部分吸引了300余人现场参会,网上观看量超过15万次;国际青年科学家沙龙网上观看量超过30万余次。本届世界智能安全大会(ISC 2022)受到全球领先的高校、研究机构、整车/零部件/科技公司的高度关注,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推动全球实现自动驾驶安全第一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莲芳主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现场发表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Automotive Innovation》主编李骏院士,FISITA主席、FISITA智能安全工作组主席Nadine LeclairFISITA CEO Chris Mason发表在线致辞。

    张进华指出,安全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为实现道路交通“零事故、零伤亡”的美好愿景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使传统安全问题与新型安全问题叠加。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应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体系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打通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应用的法律法规全链条,构建国、行、团标协同的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技术发展。世界智能安全大会,是交流自动驾驶新技术的国际性平台,聚集了全球领先的高校、研究机构、车企和科技公司,希望与会的各位嘉宾能通过这个平台充分交流,共同努力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先生现场致辞

    李骏院士指出,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智能网联汽车对提升汽车驾驶安全、改善交通效率、实现低碳出行都将产生巨大作用。到目前为止全球尚未实现自动驾驶安全第一的目标,ISC大会将始终把推动全球实现自动驾驶安全第一的目标作为宗旨和使命。

    Nadine Leclair指出,ISC是全球的交流平台,并介绍了大会的历史和背景。她指出随着交通密度的增加,安全问题是巨大的,自动驾驶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公开的讨论安全问题,以寻求解决方案。

    Chris Mason指出,ISC是FISITA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打造的智能安全国际技术交流平台。ISC汇集汽车产学研各界精英,分享他们在智能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战略,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Chris Mason表示《智能安全白皮书》第一版的发布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关于电子化主题的《智能安全白皮书》第二版已初具雏形,期待明年与大家分享。

    自动驾驶安全挑战及创新理念

    主旨演讲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院长李升波教授主持。主旨演讲邀请了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强教授,密歇根大学教授、Mcity负责人、智能交通研究中心负责人Henry Liu,一汽总经理助理兼研发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梁贵友和宝马集团汽车安全副总裁Dominik Schuster做主旨演讲。

    王建强指出,“新四化”发展趋势下,交通对象间耦合关系不断增强,作用机理动态演变,安全问题成为高等级智能汽车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并介绍了汽车智能安全内涵与研究范畴,聚焦高等级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智能安全共性科学问题,探明汽车、交通参与者与环境各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尝试建立汽车智能安全领域全新体系架构,梳理可行发展思路与解决途径。最后,深入探讨未来高等级自动驾驶智能安全技术发展趋势与最佳实践。基于全阶段、多维度、系统化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汽车智能安全可为迈向高等级自动驾驶提供基础保障。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建强发表主旨演讲

    Henry Liu指出,自动驾驶车辆达到人类驾驶员同等安全水平,目前仍十分具有挑战。最核心的安全差异问题“长尾挑战”,依旧是自动驾驶系统当前亟待解决的最大难题之一。“长尾挑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一般指自动驾驶车辆即使经历了公共道路百万公里数的路况测试,仍不能完全覆盖各种各样的低概率安全关键复杂驾驶场景。报告中,揭示了高维驾驶环境中安全关键场景的稀缺性是 "长尾挑战 "的根本原因,即所谓的“稀缺问题(Curse of Rarity)”。

    梁贵友指出,智能网联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用户需求愈加成熟、安全关键技术模块突飞猛进,智能网联汽车即将产生重大变革,需要用“可以全部推倒重来、必须归零创新构建”的思维重新定义技术图谱。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一汽将承担民族品牌的使命和责任,产品和技术并行,携手产业链共同发展,推进汽车产业生态构建。

    一汽总经理助理兼研发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梁贵友发表主旨演讲

    Dominik Schuster指出,与传统的被动和主动安全系统的开发相比,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安全系统开发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不管在方法、流程还是工具上,都必须进行全新的设计。对于ADAS系统来说,驾驶员作为 "安全机制 "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安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人类的因素。

    会议期间,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CAICV预期功能安全工作组执行副组长王红,针对L3 SOTIF自动驾驶测评方法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及测试评价关键技术》。

    产学研各方的创新和准入准备交流

    大会期间,设置了互动研讨及4场专题技术分论坛,同时7位专家接受了记者采访。

    互动访谈环节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TASRI)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Automotive Innovation》主编赵福全主持。本次圆桌论坛邀请高校、整车、解决方案供应商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到会交流,围绕高级别自动驾驶产业化挑战、产学研各方的创新和准入准备等进行深入交流。互动访谈嘉宾包括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长君,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一汽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兼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周时莹,Applus+ IDIADA中国试验场总经理David Gallegos和华为Fellow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政策与标准专利部部长万蕾

    4场专题技术分论坛包括,预期功能安全与测试评价分论坛、信息安全分论坛、人因安全分论坛、智能防护分论坛。同期还举办了国际青年科学家沙龙——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

    采访环节,一汽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兼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周时莹,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周青,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党委副书记聂冰冰,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CAICV 预期功能安全工作组执行副组长王红,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国家智能网联 创新中心首席技术专家、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尚进,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马钧,吉林大学长沙汽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芳分别接受了采访。

    智能网联方面,周时莹表示整车厂和算法科技公司的智能驾驶产品,并不能完全符合一汽现在用户的市场需求,一汽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主导。对于销量和迭代的问题,她认为用户喜欢尝鲜,对车厂来说投放出去的软件产品和功能不是一次性投放到100%,要无线接近99%,有很大的长尾效应,需要(车厂)不断针对不同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周期性迭代。同时,她表示政府和监管机构没有完全的信心把市场开放,L3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是品牌个性创新与安全风险的双刃剑。

    一汽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兼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周时莹

    智能防护方面,周青提出“自动驾驶+智能防护”,针对自动驾驶车辆碰撞事故前1-2秒的时间窗口期,周青表示,(通过智能防护)最大限度实现事故规避。聂冰冰表示,学术角度智能防护的对象有2个,人(车里的驾驶员、车外的行人)与车上的电池;目前在事故场景模拟、测试等技术层面,以及法律层面存在局限。

    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周青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党委副书记聂冰冰

    预期功能安全方面,王红提到,场景对预期功能安全非常重要,很多企业在建设自己的场景库,积累数据优势。目前还存在基础理论缺失,场景库预期功能安全建设、预期功能安全线下开发、测试评价环节、工具链建设四个方面,目前都存在难点。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CAICV 预期功能安全工作组执行副组长王红

    智能信息安全方面,尚进表示,安全产品一定要做到车规级的,必须跟技术软件和增加操作相融合,要和自动驾驶数据处理周期相结合。

    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首席技术官、

    国家智能网联 创新中心首席技术专家、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尚进

    人机交互方面,马钧指出目前智能座舱里的堆料特别多,同质化严重;如何帮助整车厂找到自己的基因,是研究目标。陈芳提到,未来汽车尤其到了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之后,很多预警都将通过声音传递,车内的音响系统也将更加个性与定制化;另外情感交互、氛围交互以及车外交互都会依赖声音。她认为,声音交互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不仅在驾驶安全方面,还有“听音识车”的品牌价值。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马钧

    吉林大学长沙汽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芳


    (审核编辑: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