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回暖的步伐有所放缓。
12月1日公布的1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0.9,较10月回落0.3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为两年来次高增速。
这一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PMI有所差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10月提高0.5个百分点,为2014年8月以来的新高。
从分项数据看,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均有所回落,但仍处于扩张区间,新出口订单指数略有回升,就业指数在收缩区间回升至一年半来最高,采购库存指数连续两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成品库存指数则连续五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且增速有所提高,有厂商表示,产出扩张动用了原材料库存,使成品库存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投入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继续快速攀升,均创2011年初以来新高,显示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开始传导到制成品端。
统计局制造业PMI分项指数多出现回升。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均有所回升,原材料价格大涨5.7个百分点至68.3,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一升一降,但仍处于收缩区间,且距离荣枯分界线较远。
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表示,11月中国制造业回暖仍在继续,但较上月已降温,库存和用工状况都显示企稳基础并不扎实,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警惕后期经济转冷风险。
10月中国经济数据继续改善,PPI转正后快速回升,工业生产平稳,投资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但企稳基础并不牢固。10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再次出现回落,企业利润虽继续回升,但行业分化明显,上游原材料行业利润快速回升,中下游行业利润受到挤压,甚至出现下降。
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仍是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随着房地产调控加码,近期房地产销售明显放缓,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将是大概率事件。基建投资持续高位增长,再度加码的空间和可能性都不大。
即使未来数月,受基数因素或其他短周期因素影响,部分经济数据出现波动,也不代表中国经济发生趋势性变化。随着政府注意力更多转向房地产、大宗商品等市场调控,稳增长的关注减少,此前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恐需降温。
(审核编辑: 智汇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