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工业互联网创新 TOP50企业

来源:智汇工业

点击:3107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 TOP50企业

    


    充斥着机器的轰鸣声与电焊刺鼻味道的工厂图景,是大部分制造业的 " 亲身经历 "。如今,工人从窄小而昏暗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只需点击屏幕,就可指挥监控工厂的生产,透明化生产线、" 黑灯工厂 "、工业机器人等的出现使得传统工厂脱胎换骨。工业设备连得上、生产流程看得清、安全管理控得稳——这是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国制造的缩影。

    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周期,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整体上还存在数字化程度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数据价值挖掘不充分等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互联网持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其由 " 以建为主,示范带动 " 转向 " 以用为主,以用促建 " 的新阶段。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融入 45 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超万亿元,我国已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 150 家,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 7900 万套。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上,工业互联网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成果。同时,其创新发展的趋势也在与 5G、AI 的结合上效果显著。

    5G+ 工业互联网

    一般来说,智能制造有三种范式:一是数字化制造;二是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三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制造强国对标工业化,数字中国则对标信息化,因此对智能制造而言,没有 5G 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就没有真正的工业大数据,所以 "5G+ 工业互联网 " 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撑。

    在 2022 中国 5G+ 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我国 "5G+ 工业互联网 " 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 5G 独立组网网络,5G 基站数量超过 222 万个,全国在建的 "5G+ 工业互联网 " 项目超 4000 个。在制造的环节中,产品作为制造活动的对象,承担着价值创造的核心,而 5G 的应用则进一步推动产品的数字制造向智能网联制造、装备工业大脑的方向前进,围绕着产品建成的企业内部系统集成、企业外部系统集成以及动态系统集成,"5G+ 工业互联网 " 将结束传统工业领域固有的制造特征,从而更具备创新性与灵活性,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得力于政策的持续推进、技术攻坚以及行业的融合应用,5G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经从生产的辅助环节向控制中心环节加速迈进,并培育了一批 5G 全连接工厂。这一先进工厂利用以 5G 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形成生产单元广泛连接、信息运营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充分利用、创新应用高效赋能的先进工厂。去年 9 月正式发布的《5G 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规划指出," 十四五 " 时期将建成大约 1000 个全连接工厂。

    此外,5G 加速向各生产领域的推广,将带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与融合应用。

    AI+ 工业互联网

    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知识图谱 ...... 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断进行规模化应用的过程中持续推进,作为一项在各行业持续榜上有名的战略性技术,AI 在制造业全产业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I+ 工业互联网 " 通过在工业互联网的架构基础上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数据价值与效能提升。以深度学习与算法为核心,AI 技术可以采集大量数据信息,对工业问题进行推理和仿真,强化 AI 感知、交互与决策,帮助负责人作出更好的形势判断,同时还可以规避产业链供应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就制造流程而言,AI 赋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各类工业机器人也将在 "AI+ 工业互联网 " 的应用下向强智能化、强工艺化方向发展。

    去年 8 月,百度智能云开物工业互联网平台 2.0 发布。凭借飞桨、智能交互、自研芯片等软硬件优势,百度打造出以工业智能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提供了 AI+ 工业互联网的落地案例。在苏州常熟的东南相互电子的车间内,针对传统 PCB 检测通常使用 AVI 机进行产品质检,容易因过于敏感出现大量过杀现象,导致大量 " 假点 " 出现的难题,百度 AI 技术辅助机器视觉监测方案通过 AI 学习检验工人的复核经验,从而形成相应的标准 AI 模型,并将该模型装置在产线上。由此,AVI 机检验完成的产品,便会被 AI 模型进行自动识别和复判,从而在几秒钟内判定产品是否异常,大幅降低报废成本。

    智改数转是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 云智一体 " 深度融合的 " 中国智造 " 正在转向规模发展关键期。

    结语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正酣。一个行业是否为蓝海并不是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只要发挥创新思维,打造差异化优势,进入红海也能够赢得主动权。否则,即便身处蓝海也会走向边缘,变得 " 泯然众人矣 "。

    (审核编辑: D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