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五年前来到东莞,或许还会有人说,“世界工厂”仍然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工厂、烟囱林立,到处都是乌烟瘴气的。可如果是现在来东莞,类似的声音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花草葱郁、蓝天白云。
就像众多海归人才时常夸奖松山湖的生态环境堪比硅谷那样,“世界工厂”正用着点点滴滴的努力,向世人展示着作为生态宜居绿色之城的另一面。
绿色宜居带来城市吸引力提升
“东莞竟然是绿色的!”这是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德米特里(Demetri Sevastopulo)首次到达东莞时发出的惊叹。
当大巴车从广深高速的高架桥行驶下来,沿着东莞大道缓慢进入东莞市区时,一块块的绿色开始交织成绿的屏障环绕在眼前。
看到眼前的情景,德米特里在大巴车上不由自主地表达出上述感受,同行来自BBC、纽约时报、日本共同社等30多家世界主流媒体的记者也随声附和。
有着类似感受的远不止德米特里一人。“即便在美国硅谷等地,这样好的创业环境也并不多见。”美籍台胞沙琪是个机器人专家,两年前,他成为了松山湖一家初创型科技企业的研发总监。此后,喜欢跑步的他,几乎每天清晨都会在松山湖周边慢跑10公里,在运动中享受沿途的美景。
吸引沙琪留下来的,是东莞高达37.4%的森林覆盖率、44.71%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9个森林公园、14个湿地公园,956公里绿道,以及人均22.85平方米的公园绿地面积……
这些生态基础,换来的是像沙琪这样的高端人才对留在东莞发展越来越强的信心与决心。据东莞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介绍,“十二五”以来,东莞市城市绿化覆盖率逐年提升,构筑了“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优美人居环境,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撑。由此,东莞的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人才战略得到稳步推进。
数据最能说明一切。2010年,东莞市人才总量为117万人,现有人才总量130万人,增长了11%,年均增长率5.1%。2016年,全市高层次人才约7.5万人,其中中央“千人计划”专家31人,2010年仅为1人;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5名,今年新增省领军人才2名,填补了全市在该领域的空白;省创新科研团队26个,2010年为3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平台总计超过800家,成效位于全省前列。
淘汰落后产能为绿色产能腾空间
2010年,刘剑锋等三个股东共同出资,在中堂镇东乡村工业区租了70多亩地成立了东莞市轩潼纸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轩潼纸业”),主要从事生活用纸的生产。该企业的实际年产能有10.9万吨,2013年完成产值5845万元,2014年完成产值1971万元。
造纸虽然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和税收回报,可同样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2014年9月,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东莞市政府明确,2015年底要全面引导水乡经济区“两高一低”企业退出,造纸企业成为被引导退出的重点。
“我们造纸厂不在中堂造纸产业基地的园区内,没有竞争优势。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引退,进行产业转型。”刘剑锋说,考虑到企业的产能跟不上,利润支撑不了日渐高昂的成本,企业无法做到收支平衡,总亏损到停产前已经达到3000多万元。2014年,轩潼纸业主动通过市政府“一事一议”政策,申请企业引退。
轩潼纸业在引退之后,中堂镇政府积极寻找企业引进绿色产能。
通过“三旧”改造积极统筹盘活闲置土地厂房,中堂镇在2015年7月利用其厂址地块成功引进东莞市本铃车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铃车业”)项目。
与轩潼纸业相比,本铃车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如今来到本铃车业这一片厂房,已经看不见原先轩潼纸业生产时的污水处理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干净明亮的流水线生产车间。按照计划,本铃车业项目总投资约1.36亿元,投产后将年产电动车25万辆,年收入4亿到5亿元。
“中堂镇的经历,正是东莞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为绿色新产能腾出发展空间的缩影。”据东莞市环保局一名相关负责人透露,2010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淘汰电镀、漂染、制革等重污染企业471家,全市重点污染企业由845家压减至416家。
在加快落后产能淘汰的同时,环境执法也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近5年来,全市累计检查企业16.5万家,立案1万余宗,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87宗。其中,2015年,东莞市环境执法罚没金额、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指标位居全省各市第一。
环境水平提升,极大带动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据东莞市统计部门透露,随着东莞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等各项建设,全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水平也不断降低,201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率7.9%,超额完成国家示范城市建设节能目标。
2016年1—10月,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7.2%,较去年同期上升5.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保持持续改善的态势。
通过淘汰落后产业,逐步腾挪出优质产业发展的空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正如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所言,接下来,这座城市将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加快补齐生态短板,切实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福祉。
(审核编辑: 智汇小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