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富士康工作近10年,不管你是否为富士康工作或服务,喜不喜欢富士康,都值得一看。不论富士康公司在社会上的口碑如何,它确实是一个成功的企业,郭台铭的管理心得,凝聚在他的语录中,收集40句经典言论,方便需要的朋友们借鉴。
01 公司经营理念 ·爱心、信心、决心
02 公司的工作精神 ·融合﹑责任﹑进步
03 全球化思考逻辑 ·客户→产品→功能(即系统)→地理位置
04 策略是什么? ·方向﹑时机﹑程度
05 竞争导向赢的策略·生意型态→经营的策略→建立系统→建立组织→找对人才
06 开发新产品五大策略·(1)工业标准 (2)业界标准 (3)竞争对手的畅销产品 (4)产品趋势 (5)业界领导
07 品质是什么? ·就是客户愿意用两倍的价格来跟你买, 而且还很高兴.
08 成功三部曲 ·策略、决心、方法, 再加上有好的人才与组织去执行.
09 成功的途径 ·(1)抄 (2)研究 (3)创造 (4)发明
10 成功与失败的分野·成功的人找方法, 失败的人找理由.
11 错误的省思 ·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
12 经验只有4个字·时间 + 金钱
13 签 字 ·就是“牵制”
14 成长来自什么? ·胸怀千万里, 心思细如丝.
15 工厂管理的理念 ·走出实验室, 没有高科技, 只有执行的纪律.
16 三 局 ·(1)格局 (2)布局 (3)步局
17 三 理 ·人的道理事的道理 物的道理
18 三 对 ·入对产业选对公司 跟对主管
19 三 合 ·集合→整合→融合
20 三 助 ·自助 人助天助
21 执行力是什么? ·速度 + 准度 + 精度.
22 关 键 ·魔鬼都藏在细节里
23 桌子的颜色 ·桌子的表面是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如果想要知道里面的颜色﹐只有把桌子拆解才知道.
24 顾问的省思 ·您问他“现在几点钟?”他借用您所戴的手表然后告诉您 “现在几点钟?”
25 专家的省思 ·他用美丽的词语以您听不懂的项目朮语来说明项目.
26 英雄的省思 ·真正的英雄﹐是战死在沙场上的人﹐而不是来领勋章的人.
27 企业人生三部曲 ·人材→人才→人财
28 富士康的品牌 ·没有品牌﹐品质是我们的品牌﹐科技是我们的品牌﹐人才是我们的品牌.
29 接班人三条件 ·一是品德, 二是责任心, 三是要有工作意愿; 至于太聪明的人, 则婉拒.
30 主管每天要做的四件事·一是定策略, 二是建组织, 三是布人力, 四是置系统.
31 人才从哪里来? ·人才是历练出来的,而非天生的;人才是机会创造出来的,而非刻意培育的.
32 自 问 ·“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尤其是在未来5年到10年,到底掌握了哪些优势?
33 座右铭 ·努力, 努力, 再努力不为物欲, 不为虚名享受工作,享受挑战.
34 创新人才的基本要件·负“责任”肯学习,勤“动手”不怕错,守“纪律”重团结.
35 雄 心 ·除非太阳不再升起,否则不能不达到目标.
36 决 策 ·决策是领导的要务;决策的价值在于前瞻、务实、效率;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办事方式.
37 领 导 ·任何一个组织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领导。领导, 须有独裁为公的决断勇气.
38 技术应用舞台在现场·没有现场这个技术应用的舞台,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将止步于实验室, 都将胎死腹中.
39 鸿海是什么? ·打不死的蟑螂, 刻苦朴实的水牛, 贫瘠土壤中扎根的葡萄藤, 振翅奋飞的孤雁, 寂寞长大的地瓜
40 成功的省思 ·成功是一名差劲的导师, 它给你的是无知与胆识, 不能给的是下次成功必备的经验与智慧.
郭台铭简介:
20年前在台湾,他名不见经传,所属企业规模连台湾一千大制造业都够不上;但如今却是叱咤风云、纵横四海的台湾科技首富,麾下企业遍及欧美。他就是台湾最大科技企业集团——鸿海集团的老总郭台铭。
英雄莫问出身低 黑手雄心与天齐
对于鸿海的成长过程,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台湾最著名的风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回顾鸿海成长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铭自己能够体会。
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老大。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1973年2月,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不过一年时间,因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企业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仅有15名员工。1975年,易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立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其后他又陆续投资建立了电镀部门与冲压厂。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1985年,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在台湾之外开拓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台铭已经成功打造出他的“连接器王国”。
白手起家目标大 雷厉风行明赏罚
自初创鸿海,郭台铭的奋斗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他创造了自己的经营哲学。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首先是选客户。为了达成目标,他曾经在美国自己开车,住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跑了美国52州中的32个,跟世界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鸿海的客户就锁定了IBM、英特尔、康柏、戴尔等国际一流大厂。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索性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为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应商。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格局。据说,现在全世界每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装有鸿海的产品。
但光有客户还不行,郭台铭背后依靠的还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创业后,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台铭认为,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坚持至少工作15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饭。
“将提高服务客户能力放在首位”是鸿海职工时刻谨记的厂训,也是鸿海成功发展的秘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高科技产业中求得生存发展,郭台铭创造出CMM的运作方式,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的组装,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从而达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
再企业管理方面,郭台铭治厂如治军,重视纪律,讲究细节。郭台铭用人方面的口头禅是:“不管高科技还是低科技,会赚钱的就是好科技”。为了获得高回报率,他用人唯才,奖惩分明。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与技术骨干,郭台铭从不吝啬,给予巨额奖金。近几年每年年末鸿海员工聚餐,郭台铭提供的奖品总值都高达数亿元新台币,头奖高达数千万元。但对竞争对手,他则一律以敌人视之,难怪台湾科技界都称他为“枭雄”。因此,虽然鸿海集团近年配股分红居高不下,郭台铭也成为股东热烈追捧的对象,但郭台铭和鸿海却始终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作为一名世界级大企业的总裁兼董事长,郭先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终日运筹帷幄,商务缠身。然而,无论他驰骋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缕缕乡情不绝,赤心依旧。为了改变家乡偏僻闭塞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腾飞。多年来,郭先生慷慨捐资1700多万元,先后为家乡修建了"万芳桥"、"牛土路"、"富晋桥"、"葛万小学"、"富康新优果品示范园区",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父老乡亲无不拍手赞誉。
(审核编辑: 智汇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