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企业瞄准新经济“风口”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1238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3C产品 手机品牌 车间革命

    10年前,广东科杰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前身还只是一家以雕铣机业务为主的小企业。但近几年来,该公司在研发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专注于3C产品触摸屏盖板玻璃的技术研发及生产,最终赢得包括苹果、华为、小米等国内外一线手机品牌企业的大量订单,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

    科杰公司的转型路径是江门众多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创新抢占新经济“风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传统制造企业正成为江门创新领域的中坚力量。从颠覆传统生产模式的“车间革命”,到多元化发展的跨界创新……不同的创新样本每天都在这个广东老牌制造业城市上演,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创新才是抢占新经济“风口”的不二法门。

    创新让传统产业不“传统”


    blob.png

    在广东鸿美达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江门蓬江的生产车间,现场的工人寥寥无几,机械手“忙碌”地从自动化流水线上不断抓取生产成品。

    “整个车间的60台机器同时开动,一天下来能生产超过30万根水管。”该公司董事长厉晓晓告诉笔者,鸿美达是美的、格力、海信等国内一线家电品牌的主要进排水管供应商之一,近年来一直在谋求扩大生产,从2014年起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的资金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在生产线实施自动化改造之前,每5台机器需要30名员工负责操控;但在实现自动化生产后,2个员工就能轻松完成任务,产品质量却更优良”。

    类似的“车间革命”近年来成为江门众多传统企业的常见场景。作为广东老牌工业城市,江门工业门类齐全。但由于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靠大规模低廉劳动力生产的模式难以为继,传统优势产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不少传统制造企业成功转型的“法宝”。

    作为亚洲最大的半挂车专用零部件生产商,广东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为传统制造产业注入“新”能量的探索堪称业界典范。这家位于台山工业新城的企业2007年从顺德迁至江门,曾是全省最大的“双转移”项目。近年来,该公司大力引进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外国专家,在研发端投入大量资源。

    “由富华重工自主研发的整体式挤压车轴,国内市场价只需要5000—6000元,但以往从国外采购同类型车轴需要1万—2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严军提起公司的核心技术颇为自豪,“这一项技术创新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为国内下游企业节省大量成本”。

    无独有偶,今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一场纸巾婚纱艺术展上,江门本土民营企业、国内生活用纸巨头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新设计的一款“黑科技”产品让人大开眼界,娱乐明星林志玲身穿由维达邀请知名设计师量身打造的纸巾婚纱压轴登场,引得在场观众阵阵惊叹。“造纸是传统产业,但通过创新,传统产业也能变得不‘传统’。”维达集团副行政总裁张健介绍,通过企业自主创新,维达正在改变人们对传统制造业的固有认知。

    江企跨界布局新兴制造业

    如何通过创新杀出一条与传统发展模式迥异的“血路”?在大部分传统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的同时,江门也有不少企业选择瞄准新兴产业,抢占新经济的“风口”。

    在江门,通过跨界创新寻找发展新增长点,正在成为不少传统制造企业布局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江门智尊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生产电子变压器的传统制造企业,近年来瞄准国内数控刀具的市场空白,果断投资3000万元进入先进装备制造行业。如今,该公司投产仅1年的数控刀具生产线仅仅上线1个月,就为企业创造过百万元的利润,预计今年产值可达到1亿元。

    与智尊科技不同,江门市地尔汉宇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地尔汉宇”)选择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切入新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中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洗衣机、洗碗机专用排水泵供应商,地尔汉宇是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企业,为三星、东芝、惠而浦、伊莱克斯、海尔、美的等国内外著名的家电制造企业提供优质电器配件。该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马俊涛告诉笔者,地尔汉宇是一个格外注重技术研发的企业。“从一开始的模仿到现在的不断超越、领先,公司通过开发核心技术形成在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仅仅是‘头等舱’水疗马桶这一款产品就已经拥有60多项专利,全公司各类产品共拥有专利190多项”。

    尽管主营业务发展蒸蒸日上,地尔汉宇却不满足于此,近年来先后把触角伸到工业机器人、新能源企业等新兴制造产业。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深圳市同川科技有限公司原本是地尔汉宇的自动化设备供应商,长期专注于人工智能和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领域,先后攻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代表产品工业机器人,并掌握其中的总线式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出于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前景的看好,2014年前,地尔汉宇通过注资控股深圳市同川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正式进军工业机器人领域。

    除了资本运作,江企还通过共享资源,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吸取创新源泉。以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原本专门从事稀土发光材料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建设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这一颇为前沿的方式,将发展方向瞄准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及医药中间体等新经济领域,并成功挖掘新的发展方向——锂电正极材料。

    “2015年公司整体销售额为4.3亿元,其中锂电正极材料便占了2.3亿元,预计主营产品今年销售额还将翻一番。”科恒股份创新中心副主任陈一川说,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必然要创新,投资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有助于企业整合社会零散碎片化的研发成果和研发人员等资源,“这样能在帮助企业自身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孵化、扶持更多小微企业共享发展红利,最终达成双赢”。

    ■链接

    创新驱动,企业高管怎么说?

    广东科杰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完年:

    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力量太薄弱,不是不想投入,而是投入的回报难以评估。政府应利用好高校资源进行基础研究,例如考虑把企业和高校教授进行领域细分,专门定制为某个行业或企业做基础研究。

    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行政总裁张健:

    针对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应成为企业的创新动力。创新研发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产品品质,为此企业的研发中心应承担起工程技术、材料应用等研究,并在研发过程中要做好消费的数据分析,创造更多高价值、高品质的产品。

    广东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军:

    积极引进外国优秀工程师,除了可以为中国企业带来全球先进的研发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研发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更好地突破工艺难点,从而打破外国企业的垄断,打造“中国制造”。

    广东大冶摩托车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冶:

    能买来的技术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始终需要有自己研发出来的核心技术,在多方面实现创新,并且要往引导性研发方向发展,通过研发出超前产品,引导消费习惯的改变。


    (审核编辑: 智汇小蟹)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