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发“质量月”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聚焦“解问题,筑基础,全面强固产品质量”主题,立足年度质量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质量改进专项行动,促进质量管控能力提升、强化过程质量风险管控,为安全可靠产品提供坚强质量保障。
应用自动试车技术持续提升试验质量
面对加速攻关、全面提速的紧迫任务,中国航发动研所基于测控一体化思想,开发自动化试车系统,实现发动机常规试验“一键试车”,减少质量风险,提高试验效率,加快型号研制。
为推进自动化试车技术研究,动研所组建专项技术团队,基于航空发动机数字化智能试验思想,在试车台建立测控系统一体化平台,加强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实现测试设备与控制设备之间信息互通。一方面,增加试车台系统参数采集,确保试验参数应测尽测、能控尽控;另一方面,对测试与控制系统软件进行数字化升级,建立面向车台设备的健康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分析功能,全面管理试车设备。
目前,自动化试车系统已覆盖多个整机试车台,圆满完成持久试车等多项试验任务。“一键试车”的功能显著降低了试验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发动机试验的可控性、准确性和一致性,使发动机试验考核更加科学精确,推动发动机试验质量持续提升。
巧用工具解难题拓展应用提质量
科学的质量工具是预防风险、提升质量的重要方法。航发动力以“提高重点质量工具应用范围和能力”为重点,在叶片中心开展“质量工具+”示范项目实践,培养应用质量工具的专业队伍,在工艺策划、过程控制、问题改进等工作中探索应用质量工具,加快归零效率,提升一次交检合格率。
在一型圆弧齿类叶片加工的技术攻关中,叶片中心先后采用PFMEA分析、控制计划、防错等质量工具,识别叶片加工的潜在失效模式以及影响,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工序,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深入分析后,叶片中心对叶片加工的工装夹具进行了防错设计,避免因装夹错误产生测量超差,提高了产品加工的稳定性。
为推广质量工具应用,叶片中心建立了质量工具应用人员数据库,以“师带徒”的模式,帮助员工学习质量工具、运用质量工具,建立起全员学用质量工具的良好氛围。
采用“质量+信息化”提升过程管控能力
作为生产现场数字化转型试点单位,中国航发东安充分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分析整理、防错预警、风险识别等多种功能在线“一机处理”,有力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
每天清晨来到工位后,操作者登录MES(生产管理系统)、输入员工编号,就会收到当天的班产任务。随之而来的还有标准作业、产品防护等质量要求文件,只有开工前仔细阅读、确认后,才能开始加工作业。这是“无标准、不作业”要求的流程化应用,通过“三示”文件的“强关联、强阅读”,及时提醒质量警示信息,帮助操作者查阅过程质量文件,有效防范质量隐患,促进产品实物质量提高。
产品上的二维码——电子随件单,就像产品的“身份证”,存储着产品从投料到入库,再到流转的各环节信息,一键扫描就能看到产品的加工方法、规程图、投料数量。电子随件单和蓝牙尺表的配合使用,更是实现了“工检一体化”,实时记录产品尺寸检测结果。在测量管理信息化软件中,通过直观比对、拟合数据,选取关重特性开展CPK(过程能力指数)分析,形成关键工序质量特性过程能力统计表,为后续不断提升质量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质量+信息化”,实现生产现场数据互联互通、问题快速反馈解决,推动实现“事前防范风险、事中精准管控、事后加强改进”,不断促进生产效率提升、质量持续改善。
运用质量内建工具 实现“一次把事情做对”
中国航发中传深化“一次成功”工程,抓好内建质量工具推广应用,主动强化风险意识,通过识别风险因素、显性化管控、标准化作业等系列质量管理活动,保障制造过程质量稳定。
应用5M1E分析工具,从人、机、料、法、环、测多个维度开展头脑风暴,对产品加工过程与相关管理环节进行风险分析,确定风险图号、工序、设备,逐一绘制过程流程图。
运用PFMEA识别加工过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对人员操作方面的原因进行标记,形成风险清单,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确保风险提前识别、提前预防、提前处置。
通过班组SQCDP看板和MES系统,对质量指标进行目视化管控,传递质量要求、强化质量意识,引导操作人员全面熟知风险因素和管控措施。建立“质量积分管理制度”和“质量主动防御体系运行管理制度”,利用看板展示质量积分排名情况,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营造质量改进的浓厚氛围。
针对技术难点,实施拉条挂账管理,集中资源开展攻关,运用防错技术、控制计划、A3报告等质量工具开展质量改善,全面提升产品加工过程质量保证能力。
(审核编辑: 诺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