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中国对美丽世界建设的庄严宣示,也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双碳”目标提出3年来,我国加快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序开展了“碳达峰十大行动”,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使“双碳”目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与全国上下火热的“双碳”实践相伴生的是社会各行业对“双碳”人才的旺盛需求。近年来,碳排放管理员、环境监测员、太阳能利用工等新兴绿色职业不断涌现,成为青年大学生的重要职业选择。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标识了134个绿色职业,约占职业总数的8%。其中涉及节能环保领域17个,清洁生产领域6个,清洁能源领域12个,生态环境领域29个,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25个,绿色服务领域45个,基本覆盖了绿色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有的绿色职业脱胎于传统产业,例如目前仍占据主体能源地位的煤炭资源,其清洁化、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等产业发展新趋势,催生了煤提质工等新职业。在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的过程中,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这也同样催生很多新职业。此外,还有的绿色职业产生于我国绿色发展新实践新领域,例如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等。
可以说,绿色职业的不断“扩容”,一方面源自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一方面源自国家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笃定追求。需要看到,“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既需要绿色职业从业者发挥所学、尽展所长,为企业绿色发展算好减碳降碳“明白账”,为产业转型升级下好节能减排“先手棋”;更需要全社会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教育部在《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和碳捕集等紧缺人才培养,积极谋划对传统能源、交通、材料、管理等相关专业升级改造”“先行建设一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新学院、新学科和新专业,在探索、总结经验基础上,引领带动全面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等,为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前,要顺应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大趋势大背景,瞄准社会对绿色职业发展的新需求,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设计、有效联动,高校和研究院所应推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培养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同时,让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各显其能,推动人才培养驶上“快车道”。
一是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顶层设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设置和课程体系。二是加快推动课程、教材、案例库和基地等关键培养要素的建设,聚焦我国绿色发展实践,吸收各地最新的技术、案例、研究成果,打造高质量课程,经典教材和案例库,促进产学研教融合。三是重视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导师遴选标准,从实践一线、行业前沿选拔导师,搭建平台,推动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一体化的培养、培训、交流,充分发挥行业产业部门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四是应加快探索与绿色发展相关的交叉学科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职业标准,让更多有意愿从事绿色发展的青年学子看到绿色职业的发展前景,主动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周硕 华北电力大学)
(审核编辑: D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