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旋翼系统 “智”造新思路

来源:中国航空新闻网

点击:1845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昌飞 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布一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从国家层面强调了制造业的作用,并着重指出智能制造在制造业开放中的核心作用。国外航空工业强国已经将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口,航空制造业的传统设计、生产、服务模式即将再次革新。今天,我们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航空制造业新优势。

      中航工业昌飞作为我国直升机科研生产基础和航空工业骨干企业,肩负着中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使命。国产直升机从二代机跨越至三代机,其典型特征是旋翼系统更新。这是直升机核心部件,是升力的源泉,直接关乎到整机飞行过程中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也代表直升机企业整体制造水平,一直备受业界高度关注。为此昌飞公司着力打造直升机旋翼系统智能车间,并成为工信部首批46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项目,这不仅是发展的机遇,也是艰巨的挑战。

      智能制造是确保质量、提高效率、控制成本的新手段

      产品研制质量与经济可承受性是新机型研制中必须追求的重要目标。直升机旋翼系统传统的混合制造模式,无法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人为因素的随机性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的干扰和影响,且随着航空产品复杂度的不断提高,导致成品率和生产效率低下。

      直升机旋翼系统智能车间的核心理念就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人与“机器”的深度交互和决策主体的融合,有效抑制操作的随机性,降低系统对人的依赖,保障系统运行的高效与一致性,并通过以智能加工与装配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服务与管理的基础,从而为新一代直升机桨毂高效研制生产提供了新手段。

      智能制造是增强新一代直升机桨毂快速研制能力的新途径

      昌飞公司从过去单一机型且年产不足10余架机,在近十年内,已发展到30余种机型,年产过百架。新机型的研制生产得益于数字化、柔性制造等技术。质量显著提升,研制周期明显缩短,但与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和现代战争不确定性的要求相比,快速研制能力仍显不足,从方案到产品、从产品到战斗力形成的周期仍显过长,进一步提升快速研制能力成为直升机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智能制造能为提升新一代直升机桨毂快速研制能力提供新途径。在智能制造模式下,通过全过程的建模仿真和实时动态的信息采集以及自学习、自组织、自优化等功能,真正实现基于统一模型的设计与制造融合,使制造差错、返工和重复劳动减到最低程度,将显著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同时,智能制造将逐步建立面向用户的智能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共享的、全面准确的产品信息,促进新一代直升机快速形成实际战斗力。

      智能制造是直升机桨毂生产组织与流程变革的新动力

      昌飞公司通过“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与能力建设,关键零件的生产基本实现数字化,但随着国内直升机市场的不断升温及需求量“井喷式”的发展,公司制造业在整体上仍然维持着旧有的生产组织模式。尽管国家在技术研发和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持续投入与支持,但等待的浪费等仍是瓶颈问题。以数控机床的使用为例,我国虽拥有较先进的设备,也已掌握相当比例的先进操作技术,但要接近世界水平,还要从仍有潜力可挖的角度思考,提高设备综合利用率。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组织模式与生产流程的改造与革新。

      智能制造旨在实现人机深度交互和制造过程的高度自动化,直至构成优势互补、资源优化的智能车间,这将为合理规划制造流程、提高设备综合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供新的途径。

      智能制造是推动直升机桨毂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新引擎

      先进制造技术是助推直升机跨代跃升的有力支撑。在直升机旋翼系统智能车间内,形成了一批高科技新技术来替代传统人工为主的生产模式,如:数字化扫描配准技术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划线确定基准,在机测量自适应补偿加工技术替代过去的线后测量补加工技术,人工智能仓储、物流及调度替代了传统的人工调度等等,这些技术的突破,将丰富和拓展传统制造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催生出一批专用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成为直升机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通过直升机旋翼系统智能车间的建设,突破智能化生产模式中的运营管控技术、智能仓储与物流技术、自适应加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解决影响产品质量提升、效率提升等众多迫切问题,逐步健全适用航空企业的智能制造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昌飞公司制造水平更上一层,还能对航空制造业起到示范作用。

    (审核编辑: 智汇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