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北京亦庄展馆内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爱好者、行业专家和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盛会。在众多参展企业中,自变量机器人以其自主研发的端到端通用具身智能操作大模型WALL-A吸引了广泛关注。借此机会,我们采访了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兼CEO王潜,探讨具身智能技术的未来与挑战。
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具身智能的核心突破
“我们正在努力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更灵活。”王潜开门见山地说道,“过去几十年,机器人领域面临一个经典难题——莫拉维克悖论。简单来说,机器人可以轻松完成解微积分这样的高阶任务,却难以叠衣服或拿起一个杯子。”王潜表示,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未能实现一体化协同。而自变量机器人通过WALL-A模型,成功将这些环节打通,使得机器人能够以更接近人类的方式完成复杂任务。
据王潜介绍,WALL-A是目前全球参数规模最大的通用具身智能操作大模型,能够在95%以上的场景中实现数分钟级别的任务成功率。“比如叠衣服、浇花、拉拉链等日常动作,我们的机器人不仅能完成,还能根据环境变化做出实时调整。”他补充道,“这背后是大量数据训练和算法优化的结果。”
供应链优势与中国的独特机遇
当被问及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竞争优势时,王潜强调了供应链的重要性。“这里的供应链不仅仅是硬件制造,还包括人才储备和数据效率。”他表示,中国拥有丰富的硬件工程师资源,尤其是在深圳这样的创新高地,产业链的高度集中为机器人研发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得益于国内高效的训练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自变量机器人在模型迭代速度上明显领先于国际同行。“相比于美国市场,我们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可能稍显不足,但供应链的优势让我们能够快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王潜坦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7轮融资,并推出多款具有实际应用场景的机器人。”
从工业到家庭:通用机器人的未来之路
谈及未来,王潜对通用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充满信心。“我相信,最早一批面向C端的通用机器人将在2-3年内逐步面世,大规模量产则需要3-5年。”他透露,自变量机器人正积极探索开放性服务场景,例如餐厅、医院和家庭清洁等领域。“我们的目标是解放双手,让机器人真正成为人类生活的助手。”
在展会现场,自变量机器人的演示令人印象深刻:一台搭载WALL-A模型的机器人流畅地完成了从取餐具、制作刨冰到收拾台面的一系列动作。“这些都是真实场景中的需求,”王潜说,“只有解决实际问题,技术才能被广泛接受。”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不仅展示了行业的最新成果,也为像自变量机器人这样的创新企业提供了展示舞台。正如王潜所言:“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普及。”
(审核编辑: M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