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上,智汇工业采访了北京本土企业松延动力,采访中首席财务官韩深任首次披露人形机器人量产进展:7月交付量突破100台,8月产能预计达200台,订单量较4月增长超400%。这家由清华附中校友创立的公司,正以“运动控制+情感交互”双引擎战略,撬动教育科研、商业服务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量产突围:供应链协同跑通“机器人制造”
“四月的人形马拉松是转折点,订单完全超出预期。”韩深任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面对突然激增的需求,企业凭借模块化产品设计快速拉升产能,上游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同步转型,将关节电机、结构件等产能转向机器人赛道,6-8月交付量实现三级跳。目前,其双足人形机器人已应用于高校编程教学、实验室操作等场景,仿生人机器人则落地文旅导览、情感陪护领域。
资本加注:半年三轮融资死磕“数据与模型”
2025年上半年,松延动力连续完成三轮融资,资金重点投向两大方向:
数据基建:自研多摄像头动作捕捉系统及数据清洗方案,降低高质量训练数据采集成本;
模型迭代:开发细分场景专用模型,逐步向通用能力延伸。
“资本已从追捧‘能动就行’,转向为‘实用场景’买单。”创始人指出,行业正经历从Demo展示到商业闭环的关键跃迁。
行业预判:三年内或迎“机器人ChatGPT时刻”
针对业内热议的“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韩深任提出两大洞察:
场景破局:短期内将在低精度要求领域(如导览、简单搬运)替代人力,逐步渗透高价值场景;
生态建设:呼吁全行业共建数据与模型标准,加速通用技术收敛。“若模型瓶颈突破,三五年内机器人将走进家庭。”韩深任表示。
目前,松延动力正将仿生人面部技术与双足运动平台融合,开发全尺寸仿生机器人,并计划Q4启动海外市场代理合作。随着北京工厂产能爬坡完成,这家“清华系”企业或将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出海的又一旗手。
(审核编辑: M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