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机器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构建创新生态,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来源:智汇工业

点击:4313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 京津冀机器人产教融合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板块之一,京津冀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教育资源以及强大的产业链基础,正在探索一条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为机器人产业注入新动能。2025年8月11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同期,由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牵头举办的“京津冀机器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交流活动”上,来自政府、高校、企业及行业组织的25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京津冀机器人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顶层设计:政策引领,锚定协同方向


    活动现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石威指出,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产业,已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六链”之一。北京依托科技创新资源,天津强化装备制造优势,河北拓展应用场景空间,三地通过“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形成覆盖全链条的产业生态。2024年,北京经开区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实施50个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2024 - 2026年)》,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支撑。教育部职成司司长李智强调,职业教育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通过“企业出题、学校答题、市场验题”的产教融合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破解高端人才短缺与技能人才错配的矛盾。


    行动落地:三年计划,共育高技能人才


    会上,京津冀职业教育机器人专业人才共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根据计划,京津冀三地将聚焦智能控制、系统集成、运维应用等关键领域,开发通用型职教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模块化课程、新形态教材及数字化资源库。通过三年携手推进与创新实践,全面塑造“覆盖全链、协同创新、示范引领、开放共享”的京津冀机器人专业跨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金生介绍,行动计划将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师资共育、产业共联、成果共用“五位一体”机制,探索跨区域协作式人才共育,联合共建新标准、新路径、新范式,构建京津冀高技能人才共育新生态。



    企业实践:共享工厂,破解产教瓶颈


    作为产教融合的标杆案例,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的实践成果引发关注。该工厂通过“龙头企业+资源共享”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从产品设计到量产的全流程服务,同时为高校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实践平台。共享工厂总经理赵辉介绍,工厂已服务200余家企业,创造产值1.6亿元,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超40%。例如,北京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团队在共享工厂支持下,成功研发每30秒出餐一份的餐饮机器人,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速转化。


    此外,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将联合高校建设开发者社区及4S店,提供展示销售、金融支持等一站式服务,形成“产教融合平台+开发者社区+4S店”的完整闭环。天津肯拓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则通过“科教融汇”模式,将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攻关深度结合,开发出世界技能大赛指定训练平台,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未来展望:四链融合,构建开放共赢新生态


    随着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平台加速建设,京津冀三地机器人产业正从“物理叠加”迈向“化学反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京津冀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39亿元,同比增长20.3%,形成“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协同生态。


    正如教育部职成司司长李智所言:“当职业教育的‘种子’扎根产业的‘土壤’,京津冀的机器人之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烂!”未来,三地将以产教融合为笔,以产业创新为墨,共同描绘京津冀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可以预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它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迈向智能制造强国的关键一步。


    (审核编辑: Mars)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