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投产、30兆瓦级纯氢燃机示范项目开工、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作业完成……氢能产业正在以超出预期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开辟出一个又一个未来能源新赛道。
氢能项目密集落地
氢能兼具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双重属性,被视作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今年以来,我国氢能领域重大项目接连落地,应用场景多点开花,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集群
多地正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布局氢能产业:
北京推动建成覆盖全市、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并积极探索跨区域绿氢输送管道建设;
四川目标建成西南地区绿氢供应基地,推动氢在冶金、轨道交通、低空飞行等多场景应用;
浙江舟山发展氢能船舶和低空飞行器产业链,象山规划低空经济+氢能产业集群;
新疆依托风光资源,提出将绿电直连项目优化新能源消纳,为绿氢生产提供低成本电力支持;
内蒙古包头市打造全国重要的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华电氢能正在建设的白云矿区至市区190公里纯氢长输管道预计年底完工;
广西利用其作为全国甘蔗、木薯以及各类生物质原料核心产区的优势,发展绿色燃料及绿氢应用项目。
……
多元化应用催生新增长点
交通领域正成为拉动氢能需求的重要引擎。在广东佛山,团队投放的100辆氢能公交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万吨,同时运营成本与传统电动公交相当。更创新的是,氢能重卡针对港口、矿山等特定场景,实现了大载重、长续航的零碳运输。在宁波舟山港,氢能重卡编队已实现常态化运营,每年可替代柴油消耗超过500万升。
工业领域同样潜力巨大。华电氢能持续推进130座工业窑炉掺氢项目;丰洲材料、威丰新材料等企业的天然气掺氢项目稳定运行。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说:“氢能依托其双重属性优势,将在燃料和原料协同发展以及产业链协同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未来5年,氢能将加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并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审核编辑: 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