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机器人企业规模偏小 未来将培育龙头企业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点击:1690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东莞市经信局日前公开了《东莞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5- 2020年)》,提出2020年力争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2016年提升2个百分点。调研中官方也发现,东莞机器人产业70%的企业产值在5000万元以下,接下来将引进和培育3-5家10亿元以上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并在税收政策上大力予以优惠,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诊断: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仅两家

      根据东莞官方统计,2014年先进制造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6%,占去半壁江山。

      规划中的3C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将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空中机器人、无人艇、无人车,和工业用途的打磨机器人、抛光机器人同样列为重点产品。

      然而经过经信等部门对东莞机器人产业的摸底调查,也发现行业还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缺乏舞龙头的企业———东莞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从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尚未出现龙头企业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根据前期调研数据显示,东莞市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中产值5亿元以上的仅有2家,占全部企业总数比例不到1%。70%的企业产值在5000万元以下。从细分领域来看,东莞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商2013年的平均产值为4000万元,而沈阳新松机器人2012-2013年产值均已超过10亿元,规模相对较小的安徽艾夫特2011年产值也已经达到2亿元。

      机器人本体依赖进口———业内人士也能够体验到:“目前国内包括东莞市的智能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都严重依赖进口。”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东莞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应用的机器人本体仍基本依靠引进德国、瑞士、日本等地区的库卡、ABB、川崎等国际知名品牌,外围设备如高端焊机、水刀等设备基本以进口产品为主。在数控机床领域,高性能关键部件如数控系统多从德国、日本进口或从市外企业购买,缺乏本地数控系统生产企业。

      研发和人才的比重不足———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不到1%;研发技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员工和高级职称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低;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成,仅有20%的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集群效应偏小———在东莞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配套体系中,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关键部件研发生产型企业仍然缺失,处于中游的整机装备制造行业的整体实力仍不强。处于下游的本地系统集成商数量较少。也有机器人企业反馈:“企业数量较多的虎门线缆装备、大朗智能纺织装备产业集群初现。”但企业规模和产业规模都偏小。

      优惠:进口关键设备,免征关税

      对于大多数的机器人企业来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将是一个大红包。官方解析,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符合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未形成无形资产进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另外,企业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品,可按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承担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审核编辑: 智汇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