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从风中来。风以每秒约7.6米的速度驰骋,百米多高的“大风车”转动不停。风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瞬时,“绿电”经“疆电外送”大动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3000多公里以外的华东地区。[详情]
标准是引领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为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部署产品碳足迹核算、资源综合利用标准急用攻坚,绿色低碳产业、数绿协同领域标准创新引领,节能节水、绿色制造领域标准提升更新等三大行动,明确未来三年标准制修订重点方向,提出加强标准化技术能力建设、政策标准衔接、标准贯标达标等保障措施,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工作效能,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详情]
科技“新”潮澎湃 产业发展添翼——南宁科技成果亮相中国科学院百项重大科技成果入桂转化活动
6月23日、24日,中国科学院百项重大科技成果入桂转化活动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65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120项自治区重大成果与89项重点科技成果同台亮相,展现出了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详情]
面对雨季汛情与持续高温的双重考验,大港油田采油五厂以系统化管理为核心,通过气源精准调控、生产精益管控、现场严抓细管三大举措,筑牢天然气安全运行防线,保障能源供应“不断档”。[详情]
【第9届南博会】VR体验+数字巡诊:中国大唐展馆解锁绿色能源互动新范式
在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9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数智赋能驱动,共拓绿能新程”为主题的2号绿色能源馆,中国大唐以独特的“海螺”造型打造的沉浸式展台惊艳亮相。[详情]
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生产形态、产业结构乃至经济体系正发生颠覆式的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随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亟待实现从发展动能到发展模式的全面、体系化的转型升级。当前,多极世界格局、数字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三条主线。在未来十年,这三大主线相互交织、影响叠加,将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详情]
【第9届南博会】云南交投集团亮相南博会 多维度展现交通强省建设新动能
正在举办的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9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云南交投集团以“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培育和发展绿美通道经济”为主题在制造业馆亮相,同时与12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发布云南交投智算中心(昆明),展现创新成果。[详情]
国家发改委组织集中向民间资本新推介3200余个项目。据新华社消息,国家发改委近日组织集中向民间资本新推介项目3200余个、涉及项目总投资超3万亿元。本批项目聚焦交通运输、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环保、仓储物流、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依托“全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向社会公开推介。[详情]
北京高校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特别报道 北方工业大学:为超大城市优化运行和韧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永定河与西山交界的京西大地,北方工业大学如同深扎岩层的青松,将“工业报国”的基因融入城市脉动。这所诞生于1946年烽火岁月的学府,始终以“与大地同频”的姿态生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培育工业建设尖兵,到新时代打造“智能交通”“绿色电源”等创新引擎,79载春秋,它是见证者,更是建设者。[详情]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 创新驱动 以“新”提速 以“新”提质
多台3D打印设备正在同步运行,金属粉末在激光束的作用下熔融成形,层层堆叠......走进159厂增材制造车间,现场已看不到人头攒动,只见大屏幕上的数据实时滚动。[详情]
氢能凭借清洁、高效、可持续等特性,成为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氢能处理行业在技术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详情]
“双碳”合作!杨浦4场论坛产生碳排放量约0. 9吨,已实现碳中和
近日,在第三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上海市杨浦区与三明市沙县区举行“双碳”合作签约。[详情]
FCE2025中国工厂展新闻通气会在京举行 聚焦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6月9日,FCE2025中国工厂展新闻通气会在北京举行。本次通气会全面介绍了FCE2025中国工厂展的筹备情况、核心亮点及活动规划,现场举办了合作伙伴签约仪式,同时分享了零碳工厂建设的实践经验,吸引了来自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及媒体的百余位嘉宾参与,共同聚焦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提供了根本遵循。[详情]
储粮害虫防治是保障粮食品质的关键环节。我国每年粮食储藏环节损失达200多亿斤,其中超一半是储粮害虫造成的。传统化学熏蒸很容易造成粮食二次污染,影响粮食品质。粮仓智慧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创新、储粮害虫智慧监测与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多参数粮情智能AI监测系统等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储粮害虫治理从化学药剂依赖向绿色防控转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