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王海峰:用“实”和“真” 设计起飞的轨迹

来源:中国航空报

点击:3847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中航工业 无人机 飞机研制工程

    中国航空报讯:1980年,王海峰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导弹系,1984年本科毕业后,来到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1987年成为宋文骢先生的首位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学位。


    大学4年,西工大人朴实、扎实、踏实、创新的作风塑造了王海峰,让他在工作后,很快与成都所进取、协作、求实、创新、奉献、严谨的氛围融为一体,成为割舍不掉的精神烙印。


    从事国家型号飞机研制工程和预研项目30多年来,王海峰参与过歼10、歼10双座机、“枭龙”、无人机以及众多新型号的研制工作,从普通技术员,逐步成长为研究所总设计师,他在飞机气动力、飞行品质及控制律、飞行仿真模拟、试飞、售后服务、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综合保障和预研创新等方面成为专家,对型号工程和预研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求知:


    扎实的基础知识,工作30多年来受益匪浅


    1980年,高中毕业的王海峰,基于一种单纯的英雄情结和对航空、航天的仰视,选择了西工大,进入导弹系(后改名宇航工程系,简称八系,今航天学院前身)飞行力学专业学习。


    一入校,王海峰立刻就被这所大学浓厚的“三航”氛围和强烈的学术气息所震撼,“时刻都感受到一种新鲜感、神圣感、敬畏感……”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西工大老一辈科学家的学识、品行、为人,至今仍令王海峰敬仰:“八系当时的系主任是陈士橹教授,上世纪60到80年代,陈士橹力保西工大航天专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西工大航天学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学之大,又不仅仅在于大师。“正是许多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把我们这些‘门外汉’领进了科学的大门。”母校老师为人朴实,功底扎实,爱岗敬业的特点让王海峰印象深刻,“特别想对老师们说声‘谢谢’。”


    几十年来,西工大仍然坚持以“基于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这一理念,来指引本科教学的发展。大学本科教育,给王海峰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工作30多年来,大学学到的知识,他一直都能在工作中不断地用到。


    回忆母校,西工大处处都体现了“实”和“真”的特色,扎实、踏实、诚实;真知、真实、真诚。这种风气深深地影响并塑造了每一位西工大学子。


    钻研:


    敬畏自己的事业,用心去做就不觉得苦


    1984年进入成都所后,王海峰有幸赶上歼10飞机的研制工作。王海峰感慨:“我们这一代航空人非常幸运,一毕业就有幸参加国家重大型号的研制工作,这是一生难得的机遇。”


    参与重大型号研制,王海峰迅速成长,也是在歼10研发过程中,他对航空事业的认识日益清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信念也愈加坚定,并从此对成都所、对航空事业,产生了深厚的情感。王海峰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部级科技成果奖、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四川省劳模、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个人立功多次,是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神圣感”“敬畏感”——采访中,王海峰多次提到的这两个词汇,不仅代表他对母校最高的礼赞,也体现了他对成都所、对航空事业最真挚的情感。“保持一种对事业的神圣感和敬畏感,这样才能用心地、忘我地工作,只有用心和忘我,才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无所畏惧,全力以赴面对每一次的压力和挑战。”他说。


    建言:


    西工大的核心价值要好好坚持下去


    对于母校西工大,王海峰有太多的怀念和感谢:“在我价值观、世界观正在成型的十几岁,被第一时间注入了西工大的文化和精神,这对我一生来说,影响深远。”


    在西工大校友中,王海峰并不是个案。一代又一代的西工大毕业生,把“实”的作风、“真”的精神,带到了工作岗位上,他们做实事、出实效、结实果,成为所在单位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也成就了当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西工大现象”。


    王海峰用“很正常”来形容“西工大现象”:“中国正处于三航事业大发展时期,为西工大人施展才华搭建了绝佳舞台。西工大学生功底扎实,沉得下心,善于钻研,在三航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辈出,是意料之中的事。”


    “不论何时,西工大‘三实一新’的特色都值得好好坚持下去,”王海峰说,“这是西工大的核心价值,不能变。”


    (审核编辑: 智汇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