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工业、特种机器人市场增速稳定,服务机器人增速突出。技术创新围绕仿生结构、人工智能和人机协作不断深入,产品在教育陪护、医疗康复、危险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拓展,企业前瞻布局和投资并购异常活跃,全球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增长。
一、全球市场规模
2017年,预计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32亿美元,2012-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接近17%。其中,工业机器人147亿美元,服务机器人29亿美元,特种机器人56亿美元。
(一)工业机器人:销量稳步增长,亚洲市场依然最具潜力
目前,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金属制品、电子、橡胶及塑料等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性能的不断提升,以及各种应用场景的不断明晰,2012年以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正以年均15.2%的速度快速增长。据IFR统计显示,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首次突破132亿美元,其中亚洲销售额76亿美元,欧洲销售额26.4亿美元,北美地区销售额达到17.9亿美元。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主要国家销售额总计占到了全球销量的3/4,这些国家对工业自动化改造的需求激活了工业机器人市场,也使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大幅提升,目前在全球制造业领域,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已经超过了70台/万人。2017年,工业机器人将进一步普及,销售额有望突破147亿美元,其中亚洲仍将是最大的销售市场。
(二)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兴起,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新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快速普及,以2006年深度学习模型的提出为标志,人工智能迎来第三次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正不断拓展,带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预计达29亿美元。2020年将快速增长至69亿美元,2016-2020年的平均增速高达27.9%。2017年,全球医疗服务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专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16.2亿美元、7.8亿美元和5亿美元,其中医疗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占比最高达55.9%,高于家用服务机器人29个百分点,其中智能服务机器人的比例快速提升。
(三)特种机器人:新兴应用持续涌现,各国政府相继展开战略布局
近年来,全球特种机器人整机性能持续提升,不断催生新兴市场,引起各国政府高度关注。2017年,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6亿美元;至2020年,预计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7亿美元,2016-2020年的年均增速12%。其中,美国、日本和欧盟在特种机器人创新和市场推广方面全球领先。美国提出“机器人发展路线图”,计划将特种机器人列为未来15年重点发展方向。日本提出“机器人革命”战略,涵盖特种机器人、新世纪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三个主要方向,计划至2020年实现市场规模翻番,扩大至12万亿日元,其中特种机器人将是增速最快的领域。欧盟启动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项目,计划到2020年投入28亿欧元,开发包括特种机器人在内的机器人产品并迅速推向市场。
二、全球技术风向
全球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涉及工程材料、机械控制、传感器、自动化、计算机、生命科学等各个方面,大量学科在相互交融促进中快速发展,技术创新趋势主要围绕人机协作、人工智能和仿生结构三个重点展开。
(一)工业机器人: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助力人机共融走向深入
人机共融技术不断走向深入。由于无法感知周围情况的变化,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通常被安装在与外界隔离的区域当中,以确保人的安全。随着标准化结构、集成一体化关节、灵活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完善,工业机器人的易用性与稳定性不断提升,与人协同工作愈发受到重视,成为重点研发和突破的领域,人机融合成为工业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的核心理念。目前推出的部分人机互动机器人已能够像人类一样主动适应现实环境的不断变化,并快速改变应用,以更安全、更精准、更灵活的方式工作。
竞争力大幅提升助力应用领域快速拓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和工艺日趋成熟,成本将快速下降,具备更高的经济效率,可在个性化程度高、工艺和流程繁琐的产品制造中替代传统专用设备。与此同时,随着双臂灵巧机器人、智能仓储机器人等产品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正由汽车、电子等领域向家具家电、五金卫浴等一般工业领域发展,并进一步延伸至塑料、橡胶、食品等细分行业。
(二)服务机器人:认知智能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
认知智能将支撑服务机器人实现创新突破。人工智能技术是服务机器人在下一阶段获得实质性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正在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加速迈进,并已经在深度学习、抗干扰感知识别、听觉视觉语义理解与认知推理、自然语言理解、情感识别与聊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智能服务机器人进一步向各应用场景渗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类型愈加丰富,自主性不断提升,由市场率先落地的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向情感机器人、陪护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超市机器人等延伸,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不断拓展,机器人本体体积更小、交互更灵活。
(三)特种机器人:结合感知技术与仿生材料,智能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技术进步促进智能水平大幅提升。当前特种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所处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与极端,传统的编程式、遥控式机器人由于程序固定、响应时间长等问题,难以在环境迅速改变时作出有效的应对。随着传感技术、仿生与生物模型技术、生机电信息处理与识别技术不断进步,特种机器人已逐步实现“感知-决策-行为-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具备了初步的自主智能,与此同时,仿生新材料与刚柔耦合结构也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机械模式,提升了特种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
替代人类在更多特殊环境中从事危险劳动。当前特种机器人已具备一定水平的自主智能,通过综合运用视觉、压力等传感器,深度融合软硬系统,以及不断优化控制算法,特种机器人已能完成定位、导航、避障、跟踪、二维码识别、场景感知识别、行为预测等任务。例如,波士顿动力公司已发布的两轮机器人Handle,实现了在快速滑行的同时进行跳跃的稳定控制。随着特种机器人的智能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其在军事、防暴、消防、采掘、建筑、交通运输、安防监测、空间探索、防爆、管道建设等众多领域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全球重点企业
当前,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都将目光聚焦到市场增长迅速的中国,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加大研发力度等方式,不断创新产品形态,优化产品性能。全球科技巨头也通过投资并购加速进入机器人领域,并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在智能机器人领域迅速占据制高点。
(三)特种机器人:结合感知技术与仿生材料,智能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轻型、协作、智能型机器人成为重点研发对象。人机协作是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消除人与机器的隔阂,将人的认知能力与机器的效率和存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研发轻型、协作、智能机器人,成为全球各大机器人企业的共同选择。例如安川发布了新一代小型机器人MOTOMAN-GP系列;发那科推出的重量仅为53KG的小型协作机器人CR-7iA,可在没有安全围栏的情况下与人一起并肩工作,ABB宣布与IBM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型工业机器人。
全球巨头加快布局中国市场。近年来,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高度重视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建立产业基地,全方位抢占市场高点。例如,ABB在已建立珠海、青岛机器人应用中心的基础上,正筹划建立重庆机器人应用中心;安川电机与武进国家高新区二期项目签约,再度提升产能、启动建设第三工厂。库卡宣布再次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建设中国二期厂房,以求继续扩大产能,满足中国市场以及其他亚洲市场对自动化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服务机器人:智能交互成发力重点,科技龙头加快扩张步伐
全球科技龙头企业重点布局智能交互。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兴起,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语音交互、图像识别、无人驾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服务机器人的概念,以Facebook代表的全球科技龙头企业纷纷涉足服务机器人领域,服务机器人的种类日益多元化,其中具备智能交互能力的语音聊天机器人是全球科技龙头企业布局的重点。例如,Facebook新推出了具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Messenger 2.1,苹果公司发布了内置语音助理Siri的智能音箱HomePod。
科技龙头依托资本优势实现快速扩张。随着机器人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全球科技巨头正在以资本为杠杆,向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加快延伸,快速建立竞争优势,实现市场规模扩张。其中,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聊天机器人成为受到重点关注的领域,全球科技龙头企业凭借积累的资本优势,通过并购等手段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以增强聊天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如微软收购了位于多伦多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Maluuba,谷歌收购数据科学公司Kaggle。
(三)特种机器人:救灾、仿生等多类领域兴起,无人机引各路资本竞逐
救灾、仿生、载人等领域获得高度关注。近年来全球多发的自然灾害、恐怖活动、武力冲突等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以及争取最佳救援时间,各国政府及相关机构投入重金加大对救灾、仿生、载人等特种机器人的研发支持力度,如日本研究人员在去年开发的救灾机器人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可远程操控的双臂灾害搜救建筑机器人。与此同时,日本软银集团收购了谷歌母公司Alpahbet旗下的两家仿生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和Schaft,韩国机器人公司“韩泰未来技术”花费2.16亿美元打造出“世界第一台”载人机器人。
无人机广受各路资本追捧。近年来,无人机在整机平台制造、飞控和动力系统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无人机产业发展呈现爆发增长的态势,市场空间增长迅速,无人机已成为各路资本关注的重点。如Snap收购无人机初创公司Ctrl Me Robotics,卡特彼勒集团战略投资了美国无人机服务巨头Airware,英特尔收购了德国无人机软件和硬件制造商MAVinci。
(审核编辑: 智汇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