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第四章

来源:CIE智库

点击:2787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机器人 产业发展报告

    第四章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特征趋势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需求旺盛,市场高速增长,已基本形成较完整产业链。中央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部分核心零部件加快国产化步伐。企业并购和机构投资相对活跃,创新创业企业持续涌现,下游应用创新模式不断出现,业务布局逐步向新兴领域加快延伸。总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加快向中高端、多领域发展,产业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一、已基本形成较完整产业链

    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到中游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系统集成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和精密减速器,相关配套包括多类型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等,软件系统包括机器人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和云平台。中游本体制造涉及本体设计、仿生材料和末端执行器等,下游系统集成服务包括复杂产品线设计和整体应用方案设计,工业机器人涉及焊接、搬运、洁净、装配等应用。我国机器人产品类型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与全球主流应用产品类型保持一致。从区域角度看,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最完备、工业机器人相对发达,京津冀地区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相对成熟,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更为领先,中西部地区以发展工业机器人为主,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过程中。从企业角度看,汇川技术、埃斯顿的伺服电机,苏州绿的、南通振康的减速器,以及广州数控、固高科技的控制器均有自主产品推出。新松、新时达、广州数控、埃斯顿等企业在核心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方面进行全产业链布局。从产品类型看,埃夫特工业机器人、新松AGV机器人、科沃斯扫地机器人、开诚智能消防机器人、优必选娱乐机器人、怡丰停车机器人、大疆植保无人机等产品层出不穷,应用场景和类型不断丰富。

    二、区域发展侧重点各具特色

    我国主要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侧重点各不相同,由各地区独特的研发能力、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政策支撑和金融环境推动形成。京津冀地区以较高技术研发能力、人才集聚度和金融活跃度为主,形成以智能型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为主要方向的产业链条。长三角地区以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齐全的产业配套、庞大的应用市场为条件,打造全国领先的完备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珠三角地区凭借政策措施与金融手段、应用对接结合,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氛围相对浓厚。东北地区依托技术研发基础,形成数家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作为机器人产业的后发区域,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以引进培育为主要方式,通过规划布局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特种机器人为辅的产业链雏形。

    (区域机器人产业链发展侧重点及成因表请下载完整报告阅览)

    三、正在依托地方园区产生新一轮产业集聚

    机器人是当前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新兴产业,在过去三年内,全国范围都掀起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区的热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投入、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现象,导致市场部分陷入价格竞争的非良性循环。近年来,随着我国机器人企业自主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地已经开始出现一批具备核心零部件供给能力的骨干企业,并逐步向多元化的机器人本体开发和整套解决方案提供延伸。同时,随着市场空间的持续增长、行业自身的优胜劣汰,以及地方政府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定位愈发清晰的认识,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东北地区,正在紧密结合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围绕特色机器人产业园区形成新一轮的产业集聚,在产业链环节上各有侧重,在技术及产品先进性上各具优势,在商业模式上各擅胜场,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


    (审核编辑: 智汇张瑜)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