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相关措施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扶持政策,促进行业良性稳健发展
明确机器人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政府扶持体系,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助推我国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引导和要求各地省、市财政有针对性的补贴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机构以及下游的集成应用企业,扶持国产机器人产业发展。规范对机器人产业补贴的政策管理,加强对企业研发投入及获得补助的审核监督工作,对不同规模项目依据研发支出进行分级管理,提高财政补助、融资补助、土地划拨等信息公开程度,防范补贴过度。加快调整机器人相关财税制度,重点支持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应用推广,在一些特定领域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从需求侧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领。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资机器人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并购。
二、加快攻克核心零部件技术,强化产业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突破产业链中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提升机器人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机器人重点理论和核心技术的投入。围绕市场需求,加强新技术的跟踪与整合,开展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和制造工艺研究,进一步加速高精度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和研发创新的产业化进程,提高机器人高端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提升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建立健全机器人创新平台,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积极跟踪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提早布局仿生技术、智能材料、机器人深度学习、多机协同等前瞻性技术研究。
三、发挥资本杠杆效应,研究建立国家级产业引导基金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快设立国家级产业引导基金,为及时把握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提供资金保障。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积极探索建立机器人产业引导基金,从国家层面加强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导和统筹规划,合理优化资金配置方向,避免政府操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通过市场化手段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投向机器人产业,并通过多元化投资,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有效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助力机器人产业创新升级。同时,以鼓励金的形式引导地方设立基于本地资源禀赋和政策特点的专项配套基金,促进机器人企业与地方政府、地方园区互动合作,重点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共同带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正确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加强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布局,持续完善机器人检测认证平台
围绕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加快建立机器人技术标准体系和检测认证平台并加以规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入分析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标准化需求,尽快制定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急需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促进自主技术成果成为国际标准,为我国企业在机器人国际竞争中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机器人专利布局,支持优势单位积极申请国际专利,加强机器人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依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情况不断扩充建立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为代表的机器人检测认证平台,争取覆盖国内机器人主要的生产区域和使用区域,从而进一步实施机器人的产品认证制度,为机器人企业提供检测和认证等质量保障服务,有效提升国内自主品牌机器人产品质量和整体认证服务水平,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五、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开放式资源整合平台
充分运用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技术、标准、产品、人才、资本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机器人领域开放式、国际化资源整合及项目组织实施平台,积极推动我国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围绕机器人研究和应用重点领域,引导国内企业与包括“四大家族”在内的国际优秀机器人企业及研究机构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标准研究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带动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发展,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全球机器人市场竞争,推动我国自主技术和标准走出去,提升我国机器人行业整体水平。引导国内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海外市场,鼓励自主机器人品牌发展壮大。
六、着力推进机器人产业应用示范,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机器人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应用示范,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围绕智能工厂、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细分行业的应用示范工程,打造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构建机器人新型商业模式。从国家层面上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力度,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国字号”龙头企业,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推动机器人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合力,推进我国机器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七、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机器人教育培训力度
加速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新型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建立机器人行业亟需的多层次、多类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支持科研院所依托国家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和重点企业联合培养从研发、生产、维护到系统集成的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大力推进机器人职业岗位工程师培养项目,建立培养标准体系,运用职业培训及职业资格制度加深与汽车、电子、化工、消防等相关行业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鼓励领军企业围绕机器人产业应用与市场需求,采取课题研究、客座教授、咨询顾问、技术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柔性引进海外技术专家,进一步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渠道,吸引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短期回国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考察、讲学等活动,不断壮大我国机器人领域的专家队伍。
(审核编辑: 智汇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