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并不会“抢饭碗” 科技进步将反哺人类

来源:互联网

点击:1792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机器人先进制造

      从“中国制造2025”,到韩国“制造业创新3.0”,再到日本《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三国均将工业机器人列为智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不用呼吸、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正取代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不断冲击着劳动就业率。

        昨日就有与会专家提出,中、日、韩三国均为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年减少,“如果再有大批40岁、50岁产业工人被机器人抢走饭碗,将造成严峻的社会压力。”

        在我国汽车、家电等行业,这一趋势已有所显现。

        今年初,中国白电巨头海尔就宣布,用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代替人工,近两年来减少了2.6万人。美的称,通过提升自动化率,3年以后美的收入要突破2000亿元,但人员数量将下降30%。格力则表示,计划在2015年前实现70%的自动化生产率。

        这些数据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开始流失。美国作家马丁·福特的《机器人时代》一书将这一变化形容为“冲击世界就业的下一波浪潮”。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终将越来越多地在劳动力市场中代替人,“尤其是那些处于就业金字塔底层的蓝领及部分白领。”而且,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欧美国家,同样席卷了中日韩三国。

        对此,韩国机械和材料研究院院长任龙泽则认为不必过分担心,他认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不等于减少就业,科技的进步最终将反哺人类。

        据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德勤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科技创新给医疗保健、技术和商业服务行业带来的就业岗位,足以抵消农业和制造部门损失的就业岗位。该报告举例称,1992年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英国纺织工人的数量减少了79%,但同一时期,英国护理辅助人员人数增长了9倍,技术人员增长5.8倍。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副院长朴勝彬认为,应该通过重构学校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服务性行业人才,以应对制造业领域的劳动力“危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表示,湖北、武汉更应利用自身科教优势,引导产业工人向高端化发展,在这一转变中夺得先机、抢占高地。

    (审核编辑: Doris)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