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海信的智能工厂有多牛?超乎你的想象!

来源:智汇工业

点击:2614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智能工厂 海信 自动化

    一段“中国工厂”的视频火爆了网络,优酷、腾讯、新浪等视频的总点击量上百万。

    内容讲述一家电企业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画面,偌大的车间内,各种机械手臂左右穿梭,高效工作的场景十分壮观。视频讲述的生产流程,如同最早由德国人所提出的“工业4.0”概念的现实模板。而从片尾的Logo分析,这是家电巨头海信集团的生产车间。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外家电行业的大佬级企业,从青岛走出的海信集团,早在六年前就已开始布局智能制造,其技术水准在行业内首屈一指。

    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看来,制造是我国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关键的动力来源,发展提升制造业,并使之大幅变强,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

    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后,机器与机器之间似乎达成一种“默契”,从焊接到最后打包运输,每道工序之间形成完美衔接。

    在海信黄岛基地的彩电生产车间中,这种默契正频繁上演:穿梭往来的智能自动配送小车替代了长度近800米的跨楼宇、长距离人工配送,将近200人从配送中解放。而在关键的液晶面板卡合工序,一台6轴工业机器人吸住大尺寸液晶面板,经工业相机辅助定位,轻巧地放置到背光模组上,精度高达0.02毫米

    其实不仅仅是场面震撼,自动化生产给企业也带来了“福利”:以往对工人依赖的生产线,自智能化制造实施以来,海信人均制造效率每年提升超过30%。笔者获取的数字显示,在生产场地没有增加和工人数量下降的情况下,海信电视机产量由2011年的800万台增长到2014年的1110万台,增长39%。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智能制造,海信集团极为看重。其董事长周厚健曾表示,制造业目前是、并且到2025年仍将是我国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支撑海信“智能化”背后,是最近火热的“工业4.0”大势。“工业4.0”是德国率先提出的概念,“中国制造2025”则是中国版的“工业4.0”。

    2016年6月,工信部公示了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海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智能工厂参考模型标准研究”榜上有名,其对智能制造项目的研究探索获得认可。

    来自海信的观点认为,没有制造业的转型,国家和企业的转型就缺乏根基,“没有制造业,就没有海信。海信的今后,仍然会以制造业为重心。”在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看来,“机器换人”和工厂智能化,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重要一环。

    自2007年引进车间冲孔机器人后,海信每年投入2-3亿元打造“智能工厂”,今年底将达到上千台机器人的使用规模,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是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走上“智能生产”的道路。一项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85%的企业未来一年内有意向引入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智能制造设备,22%的企业未来一年智能制造设备的投入占总预算的20%以上。

    (审核编辑: 智汇张瑜)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