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掀起工业革命新浪潮

来源:东莞经济

点击:1966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机器换人

    囿于成本上涨和人力紧缺,智能装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魅力风靡全球。东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发展主要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来支撑。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伴随着工业4.0概念的提出,东莞“机器换人”的进程正在加快速度。

      “机器换人”本质上在于把产业工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换人”所“换”掉的是流水线上简单、枯燥、重复和高危的工作岗位,这些一线工人可以向服务型、技术型高级技工转型,从而解放生产力,实现个人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智军指出,国内很多地方都曾提出“机器换人”计划。然而,东莞是真正或者也是唯一将这一政策落实的城市。

      从“世界工厂”的烙印里出发,或许没有哪个城市比东莞更清楚自动化、智能化的重要意义。东莞迫切需要从“机器换人”里争取到转型升级的成本优势和人力优势,东莞制造业同样需要在智能化中寻找到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机器换人”将成新常态

      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穿着工衣在吵闹的车间里卖力干活,周而复始地重复同一个工序,甚至连汗流浃背也没空擦一下——这或许是很多人对生产线上打工者的第一印象。

      但伯朗特公司绝对是个例外。走进伯朗特,当你看到一些正埋头工作的蓝领工人时,你绝对想不到他是个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伯朗特成立于2008年,专注于机械手、工业机器人开发以及提供自动化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在近两年掀起的“机器人热”推动下,伯朗特发展迅猛。2014年1月24日,伯朗特成为新三板全国扩容以来第一家线性机械手行业挂牌企业,该年度利润增长90%。

      伯朗特的“火”借的是东莞“机器换人”的风。2014年下半年,东莞掀起浩浩荡荡的“机器换人”运动。同年10月,伯朗特对公司高管、员工等61名对象增发600万股,每股发行价仅1元,每名员工认购2万股到50万股,其时伯朗特股价为6元,尔后几个月持续疯狂上涨,一度飙至40元,伯朗特员工一举成为东莞甚至可能是全国最“土豪”的蓝领工人。

    其实,从全球范围来看,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或许是全球制造业格局改变的节点。从金融危机阵痛中惊醒过来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新一轮产业革命。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再工业化”,日本出台《日本复兴战略》,德国则提出“工业4.0”计划。

      谁能引领产业革命,谁将能主宰全球。而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产业革命无从谈起。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为表征,带动制造业一举步入智能化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从后发国家角度而言,还是从产业升级规律来看,我国都必须进行一轮大规模的“机器换人”。

      事实上,我国不少地区已经率先启动“机器换人”。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不少省市先后喊出“机器换人”的口号,但其中或许只有东莞才将这一政策上升到发展战略的地位并加以落实。

      2014年8月,东莞市政府发布《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提出了客观可实现的技改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2015年1月26日,东莞市政府发布一号文《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力争在2025年使东莞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转变”;2015年9月29日,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份关于“机器换人”的政策文件,从“引、投、创、销、融、保”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东莞正力争尽快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重要集聚区之一。

      根据计划,到2016年,东莞力争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并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国际知名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龙头企业。

      产业工人的“革命”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对于数以十万计的东莞制造企业来说,要进行产业革命,或者转型升级,首先要培养产业工人的创新意识、“互联网+”意识、智能化和工业化相融意识。“机器换人”不只是一波技改浪潮,更是一场产业工人的“革命”,关乎数千万制造业工人的命运。

      其实,东莞“机器换人”是一场被逼出来的变革。“机器换人”与其说是“换”,毋宁说是“补”,正因劳动力的短缺,很多东莞企业转而寻求以机器填补用工缺口。

      受计生政策的影响,劳动力出现断层、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成为社会普遍担忧的现象。目前,制造业部分领域采取了自动化生产,虽然会消灭一部分劳动岗位,但也会创造一部分劳动岗位。因为,“机器换人”需要对新型机械设备熟知并应用的大量配套人才。

      有学者指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农民工”堪称中国产业工人的独有标签,其在“机器换人”大潮中将摘掉“农民”的称谓,转型为掌握专业技能的现代产业工人。这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既迫切又深远的历史意义。

      可以想象,未来工厂里,“人+机器人”的组合将成为普遍现象。更轻松的工作任务,更好的工作环境,让产业工人将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和空间提升自己。同时,产业工人将更容易融入城市,对于技术的把控和企业的付出让他们的尊严和自信倍增,从而对城市具有更强的归属感。

    德国制造之所以广受追捧,深层原因就在于它们拥有庞大的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而东莞目前从事低端制造的产业工人的命运或将在“机器换人”时代得到改变。“机器换人”是个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的庞大而漫长的工程。机器通过更新换代之后,单位劳动的产出提高了,但这实际上主要不是来自劳动力的贡献,而是机器自动化智能化的贡献。这是经过多年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积累所带来的机器生产效率的提高。

      有学者指出,东莞既需抓紧落实“机器换人”政策以填补劳动力缺口,更应致力于留住各类人才。并鼓励工人在学会操控机器之余,进行专业管护技术的培训。因为在“机器换人”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集成、维修机器人的专业人才将不仅是企业争相哄抢的“香饽饽”,还是中国制造在质量上与德国、日本制造争竞的基础力量。

      掀起工业革命新浪潮

      长盈精密是一家生产开发手机机构配套件、LED精密支架和精密模具等的高科技企业,去年其在东莞的基地通过“机器换人”和技术改造,减少员工910人,平均每月节省人工成本约405万元。

      “我们原来一个600多人的车间,现在基本20个人就够了;通过进一步改造,将来只需要6个人。同时质量也提高了1倍以上,报废率也从原来的百分之六七降到现在的百分之一点几。”长盈精密东莞基地负责人陈苗圃称,未来基地会大力推广“机器换人”行动,未来三年可能要引进3000台自动化设备。

      前不久,东莞劲胜通信电子精密组件有限公司融资5亿元在东城厂区实施数控机床扩产项目,作为3C行业高速钻攻加工智能制造示范的实施主体。该项目已成功申报国家3C产业智能制造示范车间项目,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装夹环节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将节省70%以上的人力,最终实现少人化协同化生产。

      “当利润被不断压缩的时候,企业就需要转型,转型则需要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人才,这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冯兴元指出,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大都会根据目标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企业大都只能通过引入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本以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其中就包括“机器换人”。

      “机器换人”掀起了东莞工业革命新浪潮。截止今年上半年,东莞全市6成工业企业启动“机器换人”,“机器换人”应用项目527个,总投资51亿元,涉及五大支柱产业及四大特色产业。预计“机器换人”项目完成后,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62.8%。

      数据显示,目前东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已初具规模,企业总数近400家,总产值超200亿元。东莞正加速建设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和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欲将其打造成国内乃至全球知名的新型科研机构和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同时,东莞正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和创新团队。

      然而,对比先进国家,东莞“机器换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智军称,以往机器人多是“单机”完成相对简单的工作,在工业4.0时代,机器人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可以分享所有网络上的资源,从而完成以往机器人所不能完成的更加复杂的工作。

      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副主任邬新国表示,从大的层面上讲,“机器换人”在现阶段主要应用于解决自动化生产,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来源。而“工业4.0”的核心是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建立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它可以满足小批量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审核编辑: 智汇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