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重大转型!全力拥抱光伏、氢能产业!

来源:智汇工业

点击:1424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中石化重大转型

    1月7日,中国石化与协鑫集团、天合光能、隆基集团、中环电子等四家新能源企业召开视频电话会。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隆基新能源董事长唐旭辉、中环股份董事长沈浩平等悉数参加。



    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主持并表示,多方有着良好合作基础和广阔合作前景,希望未来持续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开展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为我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碳中和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说,中国石化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提出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愿景目标,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将新能源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业务进行谋划和发展,在氢能、地热、光伏等方面积极布局,特别是将氢能全产业链作为公司新能源发展的核心业务,锚定建设“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的目标,加快推动氢源由灰氢向蓝氢、绿氢转变,真正实现碳减排,打造绿色洁净、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未来,希望多方加强沟通交流,依托各自产业基础,发挥中国石化氢能产业链、化工材料技术研发、内部电网消纳、营销网络等方面优势,促进合作共赢。


    中国石化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永生表示,中国石化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能源安全新战略,在全力保障油气安全供应的基础上,顺应拥抱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着力推动洁净低碳发展。希望多方挖掘合作潜力,加强优势互补,携手共谋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化的光伏+氢能之路


    中石化发展光伏及氢能的思路是从源头上入手。就光伏来说,中石化重点布局光伏材料的研发及生产,先后入股光伏玻璃及光伏薄膜相关企业。而就氢能来说,中石化在氢气供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无论是煤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还是工业副产品制氢,中国石化都有强大的供给能力,氢气产能在中国名列前茅。


    2020年起中国石化以投资的方式进入光伏产业。


    2020年8月中石化资本宣布投资入股凤阳硅谷智能有限公司,布局超薄光伏及光电显示特种玻璃产业链,后者为光伏玻璃龙头亚玛顿(002623.SZ)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进行超薄光伏玻璃原片和显示器用特种光学玻璃原片的生产与制造。12月中石化资本宣布投资入股常州百佳年代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布局光伏发电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后者,是全球光伏胶膜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主业为特种功能高分子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而中石化在氢能方面的布局就是从制氢技术、燃料电池、加氢站、储氢材料等方面全方位布局。


    制氢技术方面,中国石化2019年氢气产量超过30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左右。2020年9月中国石化宣布拥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高纯氢气生产示范装置近日在高桥石化成功投产。该装置以低成本的炼油装置副产氢气为原料,生产燃料电池车用高品质氢气,国内首次将炼厂副产氢气提纯至99.999%,远高于99.97%的燃料电池车用氢气国家标准。


    燃料电池方面,2018年10月,中国石化与亿华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氢气供应、车辆加氢、加氢站运营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合作。2020年12月,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一行赴亿华通调研,深入了解亿华通在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研发进展与产业化进程。


    2019年9月中石化资本公司战略参股国内知名燃料电池系统上海重塑,其CAVEN系列燃料电池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轻、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目前在中国市场已投入商业化运营的燃料电池车中,有一半均搭载了CAVEN系列燃料电池系统产品。


    加氢站方面,2019年7月,中石化在广东佛山建成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后又分别在浙江嘉兴和上海,建成当地首批集加油、加氢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能源供应站。2020年12月,中国石化再在广东建成3座油氢合建站,分别为广东佛山河滘油氢合建站、广州开泰北油氢合建站、东莞东发油氢合建站。根据2020年4月广东石油与广州市黄埔区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在广州还将建设20座油氢合建站,进一步加大氢能网点建设力度。2020年12月25日,中国石化柳州博园加油加氢站在广西柳州市建成落户,这是中国石化在桂建成的首座加氢站,也是广西第一座集加油、加氢、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


    对于中石化这样的以石油化工为主营业务的巨型央企来说,对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背后是推进氢能一体化业务的考虑,这也将贯穿中国石化“十四五”的主线工作之一。中国石化认为,氢能和燃料电池具有产业链长、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大的特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会逐步形成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培育和构建出丰富的氢能生态圈。


    机遇在于,近年来氢能和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的进步使成本大幅下降,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使清洁、经济的氢能来源成为可能,氢源由灰氢向蓝氢、绿氢转变,真正实现碳减排。


    (审核编辑: 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