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 “互联网+”行动计划

来源:东北网

点击:1632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工业互联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

    顺应全国“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林区发展改革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林区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森工行业创新能力。以“互联网+森工”为载体,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驱动,以深化林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服务为主线,以“智慧林业”建设为重点,以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协同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林区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林区经济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坚持需求导向,利用原有信息化管理基础和网络信息技术,强化森工林区信息系统的整合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增强各领域创新能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森工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林区生态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森工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传统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森工行业管理和有效监督,促进森工各领域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基础之上,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最优化。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互联网与森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互联网在促进森工资源培育与保护、旅游、经贸等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经济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

    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网络设施和产业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加强,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其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森工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重点行动

    (一)互联网+林业资源监管

    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对森林、林地、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实时有效监管,掌握林业资源现状与动态变化。从总局、林管局、林业局、林场四级分别落定森林、林地、湿地、物种保护4条生态红线,实现生态红线在地理空间的全面覆盖和全面贯通。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设备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全面掌握林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时序变化特征。支持国家储备林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从科学规划、动态管理到市场监测的全过程信息化服务。

    (二)互联网+林业政务服务

    加强林业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政务管理系统建设、顶层决策能力建设,推进政府办公智能化、智慧化。利用云计算技术,普及桌面云办公系统;利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推动移动办公平台的应用;加快林业视频监控系统一体化建设步伐,形成总局、林管局、林业局树形结构的统一林业视频监控系统。结合各级林政管理实际需求,建设林业政务服务平台,推广林木采伐、林业行政执法的信息化办公。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技术,监控网络舆情,搭建大数据决策平台,为林业政务服务、顶层设计提供基础。

    (三)互联网+社会管理与服务

    提高社会管理与服务能力。针对林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信息闭塞、设施落后等现状,加快林区信息化建设,创建林区智慧社区,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服务系统,支持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生活等方面,全面提高林区民生质量。

    (四)互联网+林业产业提升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业生态补偿、林业产业培育、生产加工过程、流通销售环节深度结合,推动林业产业改革,实现林业提质增效。将信息化技术贯穿林业生态补偿全过程;促进物联网、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新技术在林产工业、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等传统新兴产业的应用,培育林业产业新模式;加强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在林业生产装备中的应用,促进林业产业信息化、现代化融合;改变林业商务活动的传统交易和组织方式,推动B2B、B2C、C2B、C2C、O2O、B2Q等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应用,使林业商务活动网络化、智能化。

    (五)互联网+林下经济发展

    加快构建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大数据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机应用终端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在森工林区逐步实现远程技术培训、科技服务和信息共享,使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从业人员获得的服务与信息日益丰富、便捷,把林下经济产业提升至信息化的新阶段;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智能生产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老基地升级改造或新建生产基地直接采用智能化设施设备,利用在线监测管理系统、物联网、射频识别和移动互联网等远程实时控制手段,实现林下经济产业的精准化与自动化;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借力快递物流产业,通过线上线下(O2O)销售有机结合,拓宽销售渠道,拓展销售方式,扩大森工森林食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份额;建设森林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逐步形成投入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全产业链质量监控体系,增强消费者对龙江森工森林食品的信任度,提高“黑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互联网+生态旅游建设

    建设生态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旅游信息查询、景点大全、线路攻略、品牌推广、网上体验、知识管理、规划指导等功能,加大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森林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为广大消费者等提供便捷化、智能化、最优化的服务,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行业形象和综合效益。

    (七)互联网+生态文化发展

    构建林业数字图书馆、网络博物馆、文化体验馆,打造林业生态文化新平台、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数字报刊平台等大众宣传媒体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宣传、普及林业生态文化新思想、新意识、新知识,使公众通过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智能手表等新型终端方便获取生态文化信息,使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推动林业生态文化宣传走向“全媒体”时代。

    (八)互联网+森工教育变革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革,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核心素养。重点支持基础设施较差的林业局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各局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九)互联网+灾害应急管理

    以航空、航天、地面的多尺度立体监测体系为基础,结合图像传输、系统仿真、专家知识、远程诊断、决策分析、信息发布等功能,实现对林火灾害、疫源疫病、突发事件的应急防控能力,建成以灾害监测为基础,灾情预警为前提,信息快速传输为保障,应急指挥为中心,预案处置为保障,评估修复为后备的应急管理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森工各级部门要将“互联网+”行动作为未来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政策扶持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财税支持、土地使用、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互联网与森工产业深度融合。森工各级各部门要制定支持“互联网+”配套政策,鼓励互联网创业创新。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减少重复投资。

    (三)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省里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发展、科技攻关、中小企业专项等扶持资金,支持互联网创新成果在森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社会资本创立创新投资基金,加大对互联网创业创新的投资。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互联网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互联网企业上市融资。

    (四)开展示范带动

    森工各级各部门要在支柱产业、政务民生等领域积极开展“互联网+”试点示范,推进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发展,促进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应用。要积极培育发展一批“互联网+”示范平台、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创业创新模式,带动“互联网+”行动深入实施。

    (五)强化宣传引导

    森工各级各部门要及时总结各领域实施“互联网+”行动成效突出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引导“互联网+”全面发展。要组织各类媒体报道互联网创业创新的文化理念、先进事迹和典型企业,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互联网创业创新意识,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做强做大互联网新经济。

    (六)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上线严格测评、运行中定期检测长效机制。推进互联网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研发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安全防护技术,健全森工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信息的力度,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互联网信息安全。


    (审核编辑: 智汇小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