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浮标、无人潜器:物联网如何实现海洋环境实时监测?

来源:搜狐新闻

点击:1256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物联网 海洋监测

    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生态价值。然而,海洋环境监测一直面临数据获取难、实时性差、成本高昂等问题。随着物联网(IoT)技术的发展,智能浮标、无人潜器(AUV)、水下传感器等设备正在构建一张覆盖全球的“海洋监测网”,让海洋环境数据实现实时采集、智能分析和远程传输


    海洋物联网(IoOT):如何实现“智慧海洋”?

    海洋物联网(Internet of Ocean Things, IoOT)是指通过水下传感器、浮标、卫星、无人船等设备,结合5G、卫星通信、低功耗广域网(LPWAN)等技术,构建的智能化海洋监测系统。它的核心功能包括:

    实时数据采集(温度、盐度、流速、污染指数等)

    智能预警(台风、赤潮、油污泄漏等)

    远程控制与自动化决策(如调整浮标观测模式、无人潜器巡航路径)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已部署海洋物联网系统,如美国“海洋观测计划”(OOI)、欧洲“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服务”(CMEMS),而中国也在“智慧海洋”工程中加速推进相关技术应用。



    智能浮标:海洋中的“气象站”

    传统海洋监测依赖科考船和固定观测站,成本高且覆盖有限。而智能浮标搭载多种传感器,可长期漂浮在海面或锚定在特定海域,实时回传数据。例如:

    气象水文浮标:监测风速、波浪、水温、盐度等,用于台风预警和渔业指导。

    生态监测浮标:检测水质、溶解氧、微塑料含量,助力海洋环保。

    军用警戒浮标:用于海域安防,监测可疑船只或水下目标。



    无人潜器(AUV/ROV):深海探测的“水下无人机”

    对于深海区域,浮标难以覆盖,而无人潜器(AUV/ROV)成为关键工具:

    自主式潜器(AUV):可编程巡航,用于海底测绘、管道检测、生物研究等。

    遥控潜器(ROV):通过电缆操控,适用于深海作业,如油气勘探、沉船打捞。



    水下通信:物联网的“最后一公里”挑战

    海洋物联网的最大难题是水下通信。无线电波在水中衰减极快,目前主要依赖:

    声学通信(水声Modem):适用于长距离(数公里),但带宽低、延迟高。

    激光/蓝绿光通信:短距离高速传输,可用于AUV与水面基站交互。

    卫星中继(如北斗、Starlink):浮标数据通过卫星回传至云端。

    未来,6G+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有望实现全球海洋数据的实时互联。


    应用场景:从环保到军事,物联网改变海洋管理

    海洋环保:实时监测石油泄漏、赤潮、塑料污染,助力生态修复。

    智慧渔业:结合水温、洋流数据,指导渔民科学捕捞。

    海上风电运维:监测设备腐蚀、海生物附着,优化维护周期。

    海军与安防:水下监听网(如“SOSUS”)用于反潜预警。 6. 烟台海隆信息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助力中国“智慧海洋”建设。


    在海洋物联网领域,中国企业正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烟台海隆信息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海洋监测与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智能浮标与海洋传感器研发、水下机器人(ROV/AUV)系统集成、海洋大数据平台开发(实时监测、AI分析、预警系统)、智慧港口、海上风电监测等场景落地


    公司依托北斗、5G、物联网技术,已在山东、浙江、海南等地实施多个海洋监测项目,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物联网正在让海洋变得“透明”,从水面到深海,数据驱动的智慧监测模式将极大提升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控能力。未来,随着烟台海隆信息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突破,中国“智慧海洋”战略将加速实现,为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审核编辑: 光光)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