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与匠心”董明珠谈中国制造

来源:央视纪录

点击:1195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智能制造 工业4.0 中国制造 董明珠

    7月7日下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深圳宝安体育馆以“初心与匠心”为主题,讲述了格力电器在发展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大道理,是“中国智造”的生动样板和优秀案例,是企业经营的活教材,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以下为董明珠演讲内容全文:

    我很高兴,我觉得今天不仅是深圳、可能还有很多来自东莞、广州的朋友,而且我还看到了有上海的朋友,特别让我感到开心的是看到了很多老朋友、也看到了很多新朋友,所以在这里向大家说一声:下午好!

    这样一个交流大会,是我们找到我们大家共同的声音,这样的大会,是大家希望看到我们的未来,同时在这个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们增长了友谊和互信,也增长了共赢,所以我认为这个时代是一个共享的时代、共创的时代、也是共赢的时代。这也是过去传统时代和当下的时代最大的改变。

    同时我也感触很深,今天首先开场的是一批人在跳舞,但是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人,而是机器,所以这个时代也告诉我们,人融入了机器,机器也替代了我们人的时代的到来。

    大家印象当中最认知的格力是什么?我想一定是格力代表着空调。那为什么格力能够代表空调?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坚守了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打破了我们依赖于别人,从一个跟随型、到成为创造者的转变,格力今天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是世界家喻户晓,我们格力空调不仅让中国人享受,同时我们也走向了世界。

       如何才能走向世界?目前来说,中国智造这几个字,不仅世界上对我们有偏颇,或者不认同,连我们中国人对中国的产品,也是戴上了有色眼镜。有一天,我在南非的时候、在巴西的时候,可以说在很多的国家,当我去体验的时候,他们说格力空调真好,但是为什么是中国智造?我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可能?他们说因为中国智造质量不行。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们中国企业家内心的冲动,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我们企业家的责任和担当,这也是格力电器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的演变出来我们的口号和我们的目标。

    最早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广告语:格力电器创造良机。我们内心希望制造出好空调,但是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我们没有技术,我们当时的压缩机是别人的,我们无外乎只是组装厂,让主动权在谁的手上?在上游的手上,我们压缩机长期依赖进口,我们用的是别人淘汰的技术,9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了变频的时候,而卖给我们的压缩机连能效等级都没有。

    所以要做出一个好产品,必须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是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所以到了1997年,我们开始提出来“好空调,格力造”。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就掌握了核心技术呢?依然没有,我们依然缺乏最关键部件的核心产品,比如压缩机,当时中国很多企业引以为豪的是我用了进口的压缩机,我合资了,然后我们在合资过程当中技术看不见,同时提供给消费者的是落后的压缩机,还要付专利费。

    所以到了2005年我们获得了“世界名牌”,当然是中国颁发的,这个时候我们很兴奋,但是也非常冷静,我们并不认为我们做的是最优秀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压缩机,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呢?我们要做最完美的空调,所以那年我们提出了“六年免费服务”。这个承诺推动了家电行业的进步,我们在2006年开始,有了自己的压缩机,我们在这个领域领先于别人的技术。

    随着时间再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再用一个新的眼光看我们的市场,看我们的客户,我该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提问和尝试:我们承诺我们现在的空调让消费者十年内不维修。当然有人说,你这是什么态度?有售后服务好呀,请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愿意买一个产品天天上门给你修吗?肯定不想。所以我们应该更深层次的想消费者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我们提出了十年免费包换,这个时候就倒逼我们要把产品做的不能有维修,因为成本太高。

       所以这种倒逼自己挑战的决策,让我们格力电器非常的自豪,我们现在的产品,在中东有一个中国资深记者,他从中东回来之后问我:你们的空调在哪里卖的好?我说中东,他说答对了。他说中东迪拜有一个大型的商场里面,360多户,清一色是格力。他们为什么用格力这个品牌呢?这些商家说,因为只有格力空调在高温的时候能够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温度,别人做不到。这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市场认可。

    这也是我们说你如果用心对待你的客户、用真诚、用你的技术、用你优质的服务让他感觉到温暖的时候,这个天下就是你的。今天的格力空调比去年、前年、甚至再早的空调,只要一对比,你就知道你得到的好处是什么。我们的效率不断提高,耗电成本越来越低,现在的空调比过去十年的空调最少节能一倍。我们给消费者带来的是成本的节约,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技术升级,推出无风、无声空调的时候,你还愿意享受像“锅炉房”里一样的空调吗?

    格力电器发展到今天是不是仅仅只是一个空调企业呢?我们完全不是。是不是因为其他行业赚钱多了,我就跨行了呢?不是,这个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要把我们新时代的新工具用足、用好,把新时代的观念、科技运用到我们科技和工作当中去。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只要你是企业家,你就要有这个思想,你就要有这个担当,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倒闭的时候、出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的就是现在的环境不好,而没有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我记得我们进行国际化的时候,进入WTO时代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多媒体都说看到了“狼来了”,但是狼没有把我们吃掉,我们过得更好了。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有人说“完蛋了”,但事实上我们更强壮了,这就是在一个挑战的时代,胜利属于勇者。所以我们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一个谬论,有人说技术支撑一个企业的发展,有人认为营销支持一个企业的发展,我认为都是偏颇的。

    一个完美的企业才具有竞争力,才是缺一不可的。我们销售好,没有产品做保证提供的话,不就是一个骗子吗?所以我们觉得不要顾此失彼,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应该有全员创新的问题,每个人都要有匠心的精神,我们才能打造出一流的产品,才能被这个社会、被你的“上帝”所认同,这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讲到这里,格力电器发展了这么多年,说长也不长,因为家电行业的空调领域事业100多年历史的企业都在,我们只有20多年,说短也不短,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一个胖子,我们这个只有20多年的企业,在空调领域,我们拥有的技术远远不是过去传统的理解,我们做的是更加的人性化,不仅仅是功能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健康。

       要实现这些,我们也经历过,1994年格力电器应该说是一个亏损的企业,当然,帐面上是盈利的,但是如果把盈利的面纱撕开以后,你的应收款、银行债务、上游欠款、下游不给钱拿货,你敢讲你的企业盈利吗?格力1994年以前是不盈利的,1994年年底我们应收款5000万,但是我们帐面上对外报的是盈利1000万,三年以后我们把5000万作为坏帐处理了,如果不处理的话,当年是赚钱还是亏损呢?当然是亏损的。还有我们上游、供应商给我们提供的压缩机,1991年买来的压缩机是700多元钱一台,还是小一匹的,这个700多元钱的压缩机,我们到1999年才消化完,那个时候压缩机的价格是270多元钱,八年时间曾经700多元钱的压缩机,到了1999年200多元钱的压缩机,能赚钱吗?这告诉了我们营销的重要性。所以1995年我们对营销体系进行了变革。

       大家一致认为人是关键作用的,但是你用什么人很重要,我认为真正好的营销不是喝酒唱歌,更不是称兄道弟,是你要有优质的服务,就是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所以格力电器1995年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好的营销体系的队伍,一举翻了7倍,那一年赚了1亿多,就是营销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格力电器从1997年到今天,再也没有银行的贷款,你们羡慕吗?

       我们现在做1000多亿也没有银行贷款,当然在这个时间有人问,你是怎么做的呢?

    就是要营造一个透明的、公认的、公正的、共赢的环境,上游要你必须赚钱,你给我供货的时候不赚钱,我愿意为你牺牲吗?我也没有这么高的境界,如果我在格力上班不给我工资,我也不干了,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承诺。我们要上游必须赚钱,但是同时你必须给我提供好的部件产品,要达到我的要求。所以格力电器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是一个很苛刻、要求很严厉的、不讲人情的企业,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企业,就是共赢,这个体系的改造是在1997年以后。

       1995年我们是营销体系的改造,过去经销商说,董姐你放心,我们愿意为格力作出牺牲,我们不赚钱没事。但是我们发现,不赚钱的时候,1994年年底退货的时候,那一年我们做了4亿多,退货了近1亿,我们进行上线重新检查的时候,发现压缩机没了,你说他愿意为你亏损呢?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呢?是因为我们对市场不了解,所以必须要进行制度建设。

       那一年我想了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有大量的银行贷款却没有运行好,因为我们冬天的产品根本没有市场,过去都是单冷机,不是暖气机,因为没有技术,那个时候制冷也制不好,噪音大,国家标准是40分贝,我们现在的分贝是15分贝。当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思考,商家没有市场,为什么要打钱给你?打钱给你就是风险,我在想,如果我们向银行借钱生产了空调,渠道市场不跟我同心协力,未来我也是风险,银行不可能跟你是好朋友,他们会追债。

    所以一个企业,现在经常开玩笑说银行是“嫌贫爱富”,现在银行天天要我贷款,可是我不贷。但是当年确实是这样一个局面,1995年我们依然没有逃脱1996年的危机,为什么来钱拿货,为什么还有银行的贷款呢?我们想不通。原因就是大量物资在这里,但是是银行贷的钱,产品卖不了就要挤压,银行就要来追债。

       所以当时我想怎么办呢?随着变化,我们要共赢,但是怎么共赢呢?当时出了一个政策,我们把银行贷款的利息给经销商,就出现了我们说的家电行业空调是最有特色的,它有自己一套的政策调控,这就是我们说的“返利政策”,这个政策对经销商来说很兴奋,旺季如果他可以一台赚100元钱,如果淡季卖的话,可以多赚7%,所以我们“冬天不冷”,1995年冬天我们卖单冷空调17万套,所以政策的调控非常重要。

       格力的故事太多了,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我今天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记住,回家只能用格力空调。当然这样说不完整,为了不去国外买马桶盖和电饭煲,我亲自上阵,格力研发出了很好的电饭煲。曾经有一个日本女孩问我为什么中国人要到日本买电饭煲,我说这个问题半年前问我还可以,但是现在不可能,因为我们格力有最好的电饭煲。

       因为你真正做到了,如果没有做到,就会让我们消费者有低质低价的感觉,同时不诚信,因为过去的不诚信,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我想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请大家记住,格力是诚信的,其他产品你可以考虑考虑,但是格力不用犹豫。

       请大家看看我们企业的产品片,这是很真实的,你说格力做的好,利润来自哪里?你靠什么来持续发展?

    我刚才讲了三点,对消费者的诚信、对你上游诚信、供应商诚信、对你的下游、经销商诚信,把三种诚信融为一体的时候,这个时候别人还会不喜欢你吗?一定会喜欢的。

       格力今天到了什么时代?我们已经达到了净利润14%?如何演变而来的呢?空调行业100多年,大家知道空调是非常耗电的电器,沙特的话,中东一年的电费,50%是用于空调,因为他们温度很高,为什么我们有这样一个技术呢?有一年我做北京开人大会的时候,有人说董总你发财的机会来了,因为空气污染,你们做净化器就可以发财。

       这样是可以发财,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不走出房间,有一个笑话说,邯郸人说赶紧到北京去躲雾霾,其实我们知道北京的雾霾也很严重。2012年的时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要以人身体健康为代价,来获取我们的利润呢?当时我想,我的产品是耗电很大的,而且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需求也越来越大,我们是靠煤来发电的,所以产生的污染就更多。我们的产品如果可以不消耗资源、在这个技术条件下开发是不是可以更有价值呢?

       所以我开会回来以后跟技术人员讨论,是不是可以不要电,用光伏,但是光伏是发电的,所以我们要技术突破,让你烧钱,总可以吧?如果花10亿可以换来1亿人、2亿人的身体健康,也是值得的。所以当时我们下定决心进行研究,通过我们自己的挑战突破,我们成功了。这个技术我们获得了行业最高成就奖,相当于影视界的“奥斯卡”奖,中国人带着这个技术在世界的舞台上领取这个奖,难道你不自豪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寻求的是什么呢?我们寻求的是给人类带来美好,而不是自己利益最大化。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技术实现了改变,我曾经到欧洲的时候,问他们用净化器吗?他们说,你看我们这里的空气需要吗?非常难堪。但是当我们向他们宣传这个技术的时候,他们非常兴奋,两年半的世界里面,我们至少有500单光伏空调走向世界,恰恰这个技术也给我们带来了解放,大家都知道,我们有很大的工厂,但是最可怕的是夏天很热的时候,一边生产一边擦汗,特别是我们广东,因为这是环境决定的。

       我想给他们装空调,但是员工不答应,因为这样会增加成本,只是用大排风扇,我一直在琢磨怎么办。我们是一个空调企业,给别人带来凉爽,但是自己的员工工作环境很热,良心上说不过去,但是不管怎么核算,成本上都过不去。现在好了,有了这样一个技术,一直可以让车间温度保持在20度状态下,我们车间非常舒服,员工不想回家,所以这是技术带来的改变,所以说技术的作用多么重要。

       2003年我们做到了100亿,2012年突破了1000亿,今年上半年已经出来了,今年仅仅上半年就增长了200亿。半年就增长了200亿,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创新。如何创新呢?因为我们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生产工艺模式,我们生产空调就是这样一个状态,人不见了,人变成了机器,机器变成了人。

       今年我们做到1500亿的时候,我们仅仅只有8万人,在这些人数当中,我们2011年技术人员两、三千人,但是现在我们技术开发人员已经到了1万人,所以格力电器已经不是简单的空调企业,而是我们衍生了产业链的发展,同时我们也有义务、有责任为国家进行担当。

       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我们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我们的模具需要别人的、我们的技术需要别人的,所以在2013年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走一条挑战自我的路,就是我们开始进军机器人、数控机床,我们一年卖了3000多台机器人,我们最大的能量就是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有的时候我们科研的时候做了一个机器人,但是别人不要,因为不符合要是,但是我们的机器人可以满足不同的工序。过去焊工很辛苦,很热,我们一年4000万、5000万的空调,一个乘以十,要焊多少次。但是现在已经有了自动装备,没有焊工了,都是机器人焊,把他们从繁重的劳动当中解决出来了。格力电器现在是一个模具公司、智能装备公司。

       有人说董明珠不务正业,我又没有做房地产,为什么没有不务正业呢?让是因为有人难受了,我们把一些合作者的利益砍掉了。2012年我当董事长的时候,从800亿做到1000亿,别人都说董明珠是搞营销出身的,不懂管理,有人说董明珠把这个企业搞完蛋了?我是什么样的我不清楚吗?我有没有病我最清楚,你知道吗?你检查检查自己有没有病,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知道这个的战略是什么,就要坚定的走下去,只要你的心里装的是别人,就一定会成功。

       所以我们看智能装备的时候,看看格力电器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呢?1995年我提出了“营销格力”,通过政策调控,比如制订了“返利政策”,来调动了市场的积极性,实现了市场的共赢。大家一起赚钱,风险大家也一起承担,这样的方法让我们企业起死回生。昨天,李部长问我说,你企业现在做的世界老大的时候,还有后劲吗?还有动力吗?我说有的,全世界70亿人,还没有全部都用我的空调。

       我很老了,我今年60多岁了,有人说你该退休了,但是我觉得我很年轻,因为我始终有梦想。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思考员工需要什么。格力电器一波三折走过来的,我们是一路斗争过来、一路打过来的。

       1996年我们所有的经销商,因为出台的政策很好,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谁做的最大的,还会给奖励,所以大家互相杀价,人人打的头破血流、人人亏损。1997年我在湖北成立了第一个区域销售公司,有人很担心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如果都怕万一,那怎么挑战呢?我们不是挑战别人,更重要的是挑战自己。所以当时我成立这个公司的时候,别人问我怎么解决的时候,我说这个公司做最大的风险评估,就算湖北省没有销售,也只是少两亿,其他二十多个省份把这两亿补回来,这种尝试也是值得的。

       我们是不是天天让商家亏损?这样最后还是消费者吃亏,所以我们成立了销售公司,一年之后,我们在全国每个省都成立了这样的公司,好处就是大家不打架了,都是统一按照格力公司的标准,你以服务来赢取合法权益,但是不能暴利,我们这个宗旨是让所有的经销商必须赚钱,一直都很好。但是到2000年问题来了,有人认为我是老大,湖北省我说了算,格力空调只有我能卖,所以厂家给的政策,他们不往下兑现,卡两头,问公司要,还卡下游。所以引起了群愤,大家造反了,有人说董明珠不敢动这个公司的老总,但是我最后把这个老总撤了,当年这个公司就多赚2亿。

       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你不能认为是亲戚、是朋友,而放弃原则,我曾经跟他们说过,在工作当中没有亲情和人情味。所以很多人说我“霸道”,很多帽子扣到我头上,但是我不怕,因为我得罪一个人,是为了成千上万的人,这样的人就必须得罪,如果你不敢得罪这个人,最起码就是你有问题。

       我们企业在建立制度的时候,今天很多都是年轻人,大家一定要记住,制度是不能变的,但是我们要不断的创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我们也经常废制度,1995年我当部长的时候立了一个规矩,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一线,1994年年底因为一次危机,我们销售人员集体离开了格力电器,去了中山的一个空调厂,在这个时候让我回来,我感觉还有点价值,最后同意了回来。

       回来之后,我销售的时候跟机器说话,把空调卖了就行,但是回来的时候是跟人打交道的,那个时候我说了一句话:虽然是沿海地区,但是比内地的国企还要“国企”,因为有淡季和旺季,旺季就会有人来求你。现在说官员腐败,我认为有交易的地方就有腐败。当时我们搬运工也有权力,可以安排送货的顺序,我回来当部长的时候发现,一个企业一年没有付一分钱,把500万的货拿走了,还好后来卖掉了。

       所以我回来当部长的时候就立了一个规矩,不管你是谁,一定要收款才发货,否则我就会收拾他,因为只有财务通知开票才能开票。当时我用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就是制度上墙,每天上班都看看自己应该做什么。有一天,一个开票的人没有收款就发货了,我问他原因,他说看错了,我说不行,要罚款,罚100元钱,那个时候他们工资就是800元钱,后来还通报,就算你是总经理带来的人,也同样处理,全公司通报。通报之后,还降了一级工资,等于每个月都要少100元钱,肯定急了,一定要告状。

       第二天一上班,老总电话就来了,问我怎么回事,我说我罚款了、通报了、降工资了,我说我权力太小了,如果我的权力大,我就把他开除了,对他的要求要比别人的要求高,因为他是你带来的。所以通过很多的制度挑战,得罪了一些人,当然也有一些人讲良心话,说多亏董总这样做,否则我们退休工资都没有了。所以很多有良心的人,最后反省一下,还是觉得董明珠没错。

       刚才大家看了我们的自动化装备,也知道我们在制度建设当中得罪了人,我们有一个普通员工从韶关过来的,不是开票的,一个月收入大概600、700元钱,他也是好心,经常带一些吃的东西过来也同事吃。我们是11:30下班,我刚进门就看到他们在吃东西,按规定是不行的,刚说完,下班铃声响了,有人说算了吧,都下班了,我说你们动嘴的时候还没有下班,不好意思,最后罚款,一人50。有人说算了吧,我们不是故意的,是某某人带来的,所以我说那这个人罚100元钱,其他人罚50元钱。

       下班之后,我把这个人留了下来,狠狠的批评了他,但是最后给了他100元钱,这是因为他家庭困难,跟罚款是两件事情,这个人今天还在格力上班,从此以后他都没有带东西到公司来吃,所以一定要公平。

    今天腾讯的王兰也来了,大数据的时代,我们传统产业怎么办?就要把这些现代化的工具充融入到我们传统当中,空调的软件可以让风冷下来吗?不可以。汽车现在很方便,虽然有无人驾驶,但是还是要有汽车,还是要有制造业。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梦想,格力电器发展的时候,很多人说董明珠,你做800亿10万人,现在做1500亿的时候8万人,人到哪里去了?下岗了吗?我们员工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格力的之后,我们都在不断的在补充人员,所以我们用现代化的、科技的管理模式,所以我们人一直在减少,都是自然流失。格力从来不炒人,比如格力以前有叉车工,但是格力今天都是物流自动化了,以来的叉车工下岗吗?不会,转型升级。我们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这样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格力电器为什么成功?不是因为技术改变了格力,而是因为一部分人群改变了格力。

    我们一线的工人,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就是过去的“农民工”,格力电器从1997年开始就杜绝在公司里面说“农民工”,不能因为岗位不同,我们就歧视他们。他们文化都是初中,但是我们今天都把他们培养成了管理者,什么是标杆?什么是人才?他们作为一个榜样,给别人带来了目标和方向,这就是人才。

    所以格力电器一直在思考,我们不做房地产,但是我们员工一直买不起房子,怎么办?这就不是我们员工要思考的,而是我们企业“当家人”要思考的。现在我们给员工一人一房,结婚后可以给两房一厅,退休后房子归你,尽可能给员工带来安全感。

    但是我们要他们保证品质质量,因为只有每天一道工序都把质量控制好,才能给消费者带来优质的产品,我们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错的话,整个链条就会完整,就可能伤害我们的消费者,如果真正伤害了消费者的话,我们消费者就不会要你,最终受害的还是员工。所以要让每个员工都爱这个企业,只有每个人都爱企业、都愿意付出,这个企业才有竞争力。

       1991年到2011年,二十一年的时间,我们只卖了3000亿,但是后面五年的时间我们卖了5700亿,这个数字变化就相当于过去我们展示的公司管理最后取得的结果。有人说从时间上来说是它的四倍、五倍,而我们后面的产能销量是过去的1.5倍,用五年的时间战胜了过去的二十一年。我们的管理是零成本,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一个大的央企问我们利润是怎么来的?是怎么管理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我们在2010年推出了全员监控的品质管理这样一个模式,让格力电器的零部件实行了零陈本。

       1991年到2011年累计净利润是195亿,但是2012年到2016年累计净利润是603.58亿元,由于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效益,去年我们给员工每个月加了1000元钱工资,我们要人人共享利益。我们不仅有这么好的利润,同时给股民也带来了很好的回报,我们纳税20年纳税200亿,但是后来五年的时候是近600亿的税收,今年我们作了1500亿的话,给国家的税收是200亿,同样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很好的利润。

       在过去二十一年当中,我们1996年正式上市,到2016年,给股民的分红超过了300亿,我们每年都给股民分红,承诺到了,也做到了,我们是真正的投资者,而不是投机者,这就是企业带给社会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是多方面的,不仅是自己盈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坚守共赢的思想,这就是企业真正的价值。

       所以我们讲到这里,就要说一个创新型的企业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创新型的企业不是偷别人的技术,说到偷技术,我又要点名了,点名了他们又要难受,我要讲到他不敢偷,这个社会就和谐了。我们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我认为供给侧改革就是倒逼机制,对不良的企业、对劣质的产品,就要“严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这样创新型的企业得到成长和发展,所以创新是一种挑战,创新可以让世界更加美好。

       所以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企业,格力电器去年新推出了一个广告,从过去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改成了“把爱献给这个世界”。

       谢谢大家。

    (审核编辑: 智汇张瑜)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