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航空工业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将于今年下半年进行水上首飞,研制工作将迎来又一重大里程碑。[详情]
截止3月7日,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对中国首套万吨级铁钌连串催化低温低压合成氨工业示范装置完成了72小时标定考核。标定报告显示, 采用铁钌连串催化成套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合成氨反应压力和温度,在低氢氮比的条件下实现高氨净值。考核标定专家认为,我国在钌系催化剂工业应用领域取得的这项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合成氨工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详情]
2017年,有两大产业火爆,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区块链,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产品的兴起,各大行业纷纷开始布局区块链。那么当新能源遇上区块链,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是奇思妙想还是PPT跟风炒作?[详情]
据业内人士透露,随着5G移动技术和服务的即将商业化,移动芯片组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和相关供应链将在短时间内面临5G应用的初始融合,[详情]
华东理工大学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贺晓鹏副研究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院士、麦亦勇特别研究员团队合作,在水溶性低维材料的可控合成、超分子自组装及其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拓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详情]
空中客车轻型双发H135直升机其全新Helionix驾驶舱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型号认证。该款由空客直升机设计的航电系统为运营商提供了增强的任务灵活性和安全性。[详情]
C919/B-001A飞机载荷地面校准试验作为载荷监控试飞的关键环节和飞机转场阎良后的首次大型地面试验,重要性不言而喻。[详情]
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邹崇文研究组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江俊研究组,突破了高温贵金属催化加氢来调控二氧化钒相变的传统方法,实现了利用金属吸附驱动酸溶液的质子掺杂进入二氧化钒材料实现温和条件下极低成本的材料加氢,发明了堪称“化腐蚀为神奇的点铁成氢”技术。[详情]
他们通过制造纳米“筛子”来说明他们的发现,这种“筛子”可以帮助将分子分解成前所未有的大小,比人的头发细一万倍。[详情]
大气中超细颗粒物的检测首次有了低成本便携式利器。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肖云峰研究员和龚旗煌院士带领的课题组,成功制备了基于纳米光纤阵列的全光传感器,新传感器的单颗粒粒径分辨率首次达到10纳米。[详情]
两位滑铁卢化学家已经使制造商更容易生产一种新的更快、更便宜的半导体。 化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种同时控制沉积在表面上单壁碳纳米管取向和尺寸的方法。这意味着,相对于硅,半导体开发者可以使用碳,这将缩小器件的尺寸,提高器件的速度,同时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详情]
智能制造、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研发与应用越来越多,全球领先的火箭推进系统制造商美国洛克达因(Aerojet Rocketdyne)公司、美国田纳西大学(UT)工程学院、国家橡树岭实验室(ORNL)制造演示中心(MDF)以及在3D打印航空航天用金属零部件领域领先的Atlantic Precision公司等多家知名机构联合开展了“3D打印金属零部件设计与教育培养”计划。[详情]
2018年2月25日,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华为公司举办的5G峰会上,中国信通院发布了全球首套5G端到端OTA性能测试系统。[详情]
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陆军航空系统有可能要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空域内面对拥有先进能力的对手,这些能力可以限制美军的机动自由。为了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中有效作战,未来美国陆军航空系统将需要更大的航程、更强的态势感和更高的速度,以便能够进入优势阵地、存活下来并与敌方进行交战,还需要增加使用无人系统突防对抗空域。[详情]
2月26日,汇顶科技在MWC2018展会上宣布正式进军NB-IoT领域,同时展示了为全面屏而生的屏下光学指纹识别方案。[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