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原创性知识产权的产业,也是具有高科技含量与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我国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药产业正步入政策利好带来的创新发展期,发展中医药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详情]

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中药材的生产也离不开标准。有业内人士表示,坚持标准化生产药材,这是医药产业创新的体现。近年来,很多中药企业都开始注重标准化生产。加强中医药标准化的工作也在各地开始落实。[详情]

在制药行业中,对于制药设备、生产工艺、人员操作,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任一一个细小的差错都会影响产品的稳定与安全性。例如,制药企业在生产中所需要的纯水,必须依靠专业的实验室纯水机来制取,去除自然水中含有的杂质。[详情]

近期,业界较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就是国家带量采购。国家带量采购是国家医保局牵头的11城市(4+7,京津沪渝+广州、深圳、沈阳、大连、西安、成都、厦门)联合集中带量采购方案,涉及带量采购清单共33个药品,包括过专利期的原研药、参比制剂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详情]

针对复星医药子公司布局医用超声诊断设备领域,有投资者质疑是否会对开立医疗带来较大危险。开立医疗28日上午在平台上回复称,“这个项目几年前就在宣传了,一直没有起量的趋势,临床接受度和商业模式有待验证。”[详情]

近日,特一药业发布了2018 年半年度业绩快报,依托良好的业界口碑与营销渠道的调整,特一药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营业收入41425.07万元,同比增长27.75%;营业利润8750.43万元,同比增长41.33%;净利润7575.71万元,同比增长39.64%的经营业绩。[详情]

10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进行了公示。医药制造业领域相关企业入选该名单,包括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豪森药业、重庆莱美药业、楚天科技等。[详情]

随着环保督察压力加大,以及审批受限等种种因素,制药包括原料药行业风波不断。大批药企因环保问题被勒令停产整顿,甚至面临倒闭的局面。另外,近年来,相关部门还出台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环保领域违法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等文件。[详情]

据Insight数据库统计,289目录目前启动率为39.9%,通过的289品种仅19个。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大限将至,但从目前来看进度较为缓慢。有行业人士认为,年底全部完成一致性评价的可能性不大。[详情]

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质量安全是药品的生命线。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要真正地把药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首位,切实负起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管理,切实打消在药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侥幸心理,坚决遏制住牺牲药品质量安全牟取不当利益的冲动,实现企业协调健康发展。”有业内人士表示。[详情]

诺和诺德等多家医药巨头纷纷宣布裁员。业内认为,就中国市场而言,医药外包和两票制是造成跨国药企裁员的重要因素。[详情]

在制药行业中,对于制药设备、生产工艺、人员操作,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任一一个细小的差错都会影响产品的稳定与安全性。例如,制药企业在生产中所需要的纯水,必须依靠专业的实验室纯水机来制取,去除自然水中含有的杂质。[详情]

有报告显示,2020年孤儿药有望占到处方药总销售额的19%,并且在不包括仿制药份额的前提下,年销售额将达到17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1%,而常见病药物的年增长仅4%。可以看出,孤儿药不再是一个缝隙市场,这也成为很多药企巨头的共识。[详情]

业内人士认为,德国西门子裁员的背后,影射的是传统制造业承压,而中国制造业正在雄起。据德国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八成德国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约3/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的质量20年后会更好。[详情]

“环保督察组督察期间,产业园内的大部分企业都停产整顿了。产业园管理办公室执行的各项环保督察举措,在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不会忽视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产业园内停产的企业已陆续恢复生产。”某原料药企业所在的产业园宣传处负责人如是表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