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和国际铁路联盟(UIC)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政府官员、驻华使节、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及国内参会代表共计2000余人出席。[详情]
7月11日消息,全球首款棉花激光打顶机器人于7月7日在昌吉市榆树沟镇亮相,棉花顶芽识别准确率达 98.9%,伤苗率小于3%,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6~8亩,是人工作业效率的10倍以上。[详情]
2025年,美国LDC口腔展的聚光灯下,一副由黑格科技出品,多材料一体打印的活动义齿引发了观展群众围观。该义齿基于3D打印的DLP技术,使用多种材料,在同一打印过程中实现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强度、透明度和色彩,成功实现了更为逼真的牙冠、牙桥及基托的一体化打印。[详情]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9日说,他们训练出一个能利用人工智能(AI)自主完成胆囊切除手术的机器人。这标志着人类向自动化医疗迈出一大步。[详情]
同一周内,中国机器人上演冰与火之歌——在无锡威孚高科的车间里,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艾德”正扛着6公斤货物在工厂里疾驰;另一边在1800公里外的雄安新区里,成功实施了全球首次机器人低轨道卫星(LEO)远程手术。工业和医疗两大高壁垒领域,同时迎来了机器人场景落地关键突破。[详情]
2025年7月16日-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简称“链博会”)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启幕。西门子将以“‘智’链全球,助力企业出海新航程”为主题亮相,针对企业出海进程中所面临的技术、战略、资金和信息安全等挑战,带来覆盖产品力提升、海外布局、生态建设,以及融资支持等全维度出海方案,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构建一流竞争力。[详情]
这是浙江省首例、全国第二例成功运用国产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人辅助穿支皮瓣血管吻合手术,标志着宁波市第六医院正式成为全省首家在手显微外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关节外科四大领域均实现骨科机器人手术全覆盖的医院。[详情]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与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宣布共同成立「香港科技大学-比亚迪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以加速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自动驾驶及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 EI)等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详情]
?跨越70天,航行超3万公里!7月7日下午,比亚迪“深圳号”完成跨洋首航,凯旋深圳小漠国际物流港,成为深圳新能源汽车的又一出海里程碑。7月8日,“深圳号”将马不停蹄装载6818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驶往欧洲。下半年,随着比亚迪宋Pro、宋Plus在深汕特别合作区量产,小漠港汽车出口有望迎来井喷。[详情]
工程师深圳发指令 机器人山东煎牛排 越疆人形机器人实现精准远程操控
近日,越疆科技的一场特殊演示引发关注:一位工程师在深圳佩戴VR眼镜并操作控制台,远在山东的“Atom”人形机器人同步完成开冰箱、取牛排、下锅煎制等一系列动作,甚至能在油花飞溅时灵活闪避。[详情]
华为携手瑞金医院开放核心AI病理模型 AI医疗迈入协作新纪元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宣布,将其联合研发的RuiPath病理大模型中的核心视觉基础框架,此模型包含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中国七大高发恶性肿瘤(覆盖全国每年约90%的新发癌症病例)的多癌种测试数据集,正式向全球开发者社区开放源代码。[详情]
MIT团队推出首台芯片级3D打印机,纯光固化树脂技术实现手持打印
7月6日消息,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联合开发出了全球首款芯片级3D打印机原型。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子刊,团队下一步将开发可单步全息固化的光子芯片系统。[详情]
7月4日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人才论坛4日在清华大学举办。来自清华大学翟季冬教授团队的“赤兔(Chitu)——大模型推理引擎”和启元国家实验室的“SurveyGo——专业深度研究智能体”亮相发布。[详情]
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高铁以创新为引擎,在神州大地绘就壮丽发展画卷。即将于2025年7月8 - 11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以“创新发展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恰是中国高铁发展的生动注脚。[详情]
“两区”建设五年来,北京各区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制度型开放实现系统性突破。昨日,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自贸试验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市各区聚焦营商环境提升,在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多个“全国首创”“全市首创”,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高水平开放持续注入新动力。[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