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报告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题,通过对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五个方面共20项指标的分析,追踪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最新进展,全面展示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描述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的现状及其影响,提出需要补强的薄弱环节和未来的协同路径。[详情]
入围案例从新能源开发利用到煤炭清洁化发展,从零碳工厂建设到城市低碳实践,从绿色科技崛起到碳普惠、碳金融发力,涵盖面较广,基本代表了2022年度绿色发展的重大成果。农行、腾讯、蚂蚁集团、吉利、晶科、亿利、远景等企业的项目,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口等地方项目入围。[详情]
关于印发《上海市推进重点区域、园区等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鼓励支持重点区域和企业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特制定本方案。[详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所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所擘画的宏伟蓝图。[详情]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2022年,围绕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发生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大事。现盘点出2022年度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最具影响力“十大事件”与大家分享,以记录人类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详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这一最新战略部署既反映出我们党以“双碳”为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又体现出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对“双碳”工作规律性、科学性的正确认识。[详情]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新征程上,能源央企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科学有序推进,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详情]
工信部发布了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保定市的“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成功上榜,京津冀地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保定市的全国“碳中和产业之都”建设也由此驶入快车道。[详情]
围绕“双碳”目标,我国以实际行动为国际碳中和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14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绿皮书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我国坚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围绕“双碳”目标积极构建“1+N”政策体系,以实际行动为国际碳中和进程作出重要贡献。[详情]
作为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腾讯在今年2月发布《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提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同时,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绿色电力。”[详情]
上海出台:《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近日,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上海市工业领域和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碳达峰工作。[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要求我们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增加碳吸收、减少碳使用、加强碳转换、控制碳排放,积极稳妥地向“双碳”目标迈进。[详情]
“预计2060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装置可以到达400GW,可再生能源制氢会提升到1亿吨,占当年氢需求量的80%。”日前,在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共同主办的2022年中德专家研讨会上,上海市政府参事余卓平以“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发展机遇为主题,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前提下,我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他表示,未来40年内,国内清洁氢能源供应占比将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供应足够支撑未来“绿氢”产业发展。[详情]
市市场监管局和市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发布《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国内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成果全收录、青岛市各产业低碳发展标准化需求全体现为导向,收录“双碳”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5098条,将为我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一个“双碳”地方标准体系。[详情]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胡保林认为,中国降碳时间紧迫,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三十年时间,期间面临诸多挑战,亦赋予发展机遇[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