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与南京国臣达成战略合作,以“光储直柔”创新技术引领建筑绿色低碳转型
3月25日,ABB与南京国臣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双方作为引领绿色建筑创新发展的技术领导者,将共同推进 “光储直柔”创新技术应用,推动绿色低碳建筑示范项目落地,助力新型能源体系架构的建设。同时,双方将携手打造“光储直柔”绿色智慧建筑生态圈,共同促进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的建立,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详情]
自我国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每年的全国两会上,绿色发展都是热点话题,且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相关工作的推进,热度持续高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的表述下,有不变的底层逻辑,也有更切入本质的认识。今年的全国两会时间里,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在会场内外再度凝聚起对于绿色生产力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共识。[详情]
三雄极光作为国内最早进入绿色照明技术领域的企业之一,积极拥抱双碳战略,推进智能照明解决方案场景应用赋能千行百业,恪守高标准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于照明行业唯一获得2023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奖,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上交了一份高分答卷![详情]
张天任建议,衔接已有碳减排政策,加强碳市场建设。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切入点,将控碳减碳作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面立法。[详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带来关于构建“双碳”目标下“差异达峰,协同中和”治理体系的建议
袁亮院士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双碳”高质量发展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支撑新发展格局。实现“双碳”目标要从能源、产业、经济、社会多端口协同发力,处理好整体和局部、长期和短期、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关系。[详情]
沈南鹏高度关注并强调了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的关键作用。他认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应重点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尤其聚焦于绿色能源、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三大关键环节,推动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详情]
中国新能源企业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双碳”之路,要怎么走?
能源转型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从《巴黎协定》到《阿联酋共识》,新能源革命受到全球瞩目的同时,也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详情]
全国政协委员杨长利:建议将核电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联合其他13位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关于将核电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的提案》。[详情]
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夯实碳市场基础,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
李书福认为,国内外碳相关的政策体制以及碳市场建设进展,不仅阻碍了国内汽车行业提前实现“双碳”目标的步伐,更制约了我国汽车产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为维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同时满足国际碳排政策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出台碳管理相关机制及政策以及规范碳管理数字化平台,刻不容缓。[详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2月26日(星期一)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和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长张要波介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详情]
全国人大代表张春生: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目前张春生最关注的,还是石化等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和绿色转型。结合所处行业和企业发展情况,通过一年来的深入调研,张春生准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进一步细化明确“两高”项目划分标准。[详情]
近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国家八部委,公布了63家2023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名单。徐矿集团成功入选2023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成为江苏省两家入围企业之一。徐矿集团高质量绿色转型实践入编《中国工业碳达峰优秀企业典型经验汇编》,并入选《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实践案例》。[详情]
近日,2024年度广东省平台基地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拟立项目清单通过公示,广汽集团获批建设广东省汽车清洁动力与能源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这是继2023年广东省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企业重点实验室获批之后,又一创新平台落户广汽![详情]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大力推进“双碳”工作,将为各国带来巨大的绿色投资和绿色贸易机会,支持其他国家实现低碳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详情]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双碳”目标下储能产业发展新趋势
储能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安全事故频发、安装运行成本较高、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缺乏等诸多挑战。当前,除了储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亟待解决,污染问题也需要关注。另外,储能的商业化安装运营经济性较低,参与储能产业的投资较少,这都限制了储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