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夯实碳市场基础,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
李书福认为,国内外碳相关的政策体制以及碳市场建设进展,不仅阻碍了国内汽车行业提前实现“双碳”目标的步伐,更制约了我国汽车产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为维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同时满足国际碳排政策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出台碳管理相关机制及政策以及规范碳管理数字化平台,刻不容缓。[详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2月26日(星期一)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和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长张要波介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详情]
全国人大代表张春生: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目前张春生最关注的,还是石化等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和绿色转型。结合所处行业和企业发展情况,通过一年来的深入调研,张春生准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进一步细化明确“两高”项目划分标准。[详情]
近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国家八部委,公布了63家2023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名单。徐矿集团成功入选2023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成为江苏省两家入围企业之一。徐矿集团高质量绿色转型实践入编《中国工业碳达峰优秀企业典型经验汇编》,并入选《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实践案例》。[详情]
近日,2024年度广东省平台基地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拟立项目清单通过公示,广汽集团获批建设广东省汽车清洁动力与能源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这是继2023年广东省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企业重点实验室获批之后,又一创新平台落户广汽![详情]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大力推进“双碳”工作,将为各国带来巨大的绿色投资和绿色贸易机会,支持其他国家实现低碳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详情]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双碳”目标下储能产业发展新趋势
储能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安全事故频发、安装运行成本较高、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缺乏等诸多挑战。当前,除了储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亟待解决,污染问题也需要关注。另外,储能的商业化安装运营经济性较低,参与储能产业的投资较少,这都限制了储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详情]
刘金朋认为,在“双碳”目标的发展指引下,高耗能行业和省域主体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高质量完成减排任务,将直接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减排压力与挑战仍然较大,植被面积驱动绿色固碳能力仍需加强,碳源与碳汇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详情]
据介绍,中国海油双碳数字化平台以节能低碳管理为基础,聚焦双碳目标管理、双碳行动跟踪、双碳综合分析和双碳数据管控等四方面需求,是绿色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详情]
多款碳中和产品获GRS 4.0认证,HRC持续打造绿色自循环产业链
近日,HRC自主研发生产的两款回收碳纤维材料产品及两款回收碳纤维制成品获得了全球回收标准(Global Recycled Standard)4.0认证,这也再次表明HRC不断构筑及完善全产业链自循环体系,坚持绿色碳中和道路的坚定决心。[详情]
浙江省首单“碳中和债/乡村振兴”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于近日成功落地,据悉,该票据也是全国首单双发起机构注册的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详情]
杨友桂强调,碳中和已从全球共识走向全球行动,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是能源演进变革的四大关键路径,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运营商已将能源效率提升和碳减排深度融合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ICT能源绿色转型正加速进行。要实现自身降碳目标,运营商需要抓住全球碳中和带来的能源转型发展机遇,而运营商也面临着减排压力大、电费支出多、增长速度放缓三大挑战。[详情]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详情]
根据我国的发展战略,将在2050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其中实现碳中和是不可或缺的标志之一。虽然北京经济社会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但是能源供给对外依存度高、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惯性,阻碍了北京零碳能源的转型进程。通过调研了解到,北京要率先实现碳中和,目前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详情]
在国家全面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背景下,此次美的旗下两家“零废工厂”的认证,通过源头减量,过程重复利用、末端减少填埋等方式推进,大幅减轻环境负荷,充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详情]